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诚明 宋末元初 · 王柏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三、《鲁斋集》卷一○
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之,此反训也。
子思子又以不二体之,又以纯亦不已体之。
人之生也,禀此真实,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粲然在中无感不应,是曰诚明
人之一心,孰无知觉?
气质物欲,或锢或蔽,先知后知先觉后觉
物来顺应,不妄不欺,是曰明诚
前篇天命,则性在命中
修道,则教在道中
然非诚则命不能立,非明则道不能行。
诚明可以为纲,而不可以为目。
次章曰至诚尽性,此圣人之诚也。
其次致曲,此贤者之诚,学知之事也。
杨氏学问思辨笃行之说,朱子于《辑略》亦取之。
窃意颜子喟然之叹实似之。
形著明动变六字程子推出于外,承上章言也。
子推入于内,起下章言也。
成己成物,言所以为教也至诚无息推而广之,言天地之诚也。
至诚前知,与大舜文王所以相应鬼神之德与武王、周公达孝相应
哀公问政章移「修身一节前篇之外,举夫子答问起明诚身之义。
窃意夫子之言至「其政息」而止,此下皆子思子之言,申言其政之布于方策者,如亲亲仁、尊贤之义、等杀之礼,其所修身道者,皆明善诚心之功。
后之人欲文武之政行于天下者,尤不可以不明善而诚身也。
博学之」以下,又明善诚身所以为教也。
曰「诚者天之道」,以释上「诚」字,「诚之者人之道」,以释下「诚」字。
「不勉不思从容中道」,此言圣人生知安行不待明而诚;
择善固执」,此言贤者待明而后诚。
非明不能择,非诚不能固,皆训释之词也。
汉儒悉乱于上,岂有纲领未立,而训释已见?
本末先后之无序,何足以为典则之文哉!
一篇之中,此章为最长,所以舒徐容与开亮彬蔚,尽明诚为教之义。
复赞仲尼道传四圣德参两仪,以结至诚尽性,其意已足而犹有馀思,其词已终而犹有馀力。
再提至圣至诚,开而又阖,浑浑无涯
至圣德言,推其所以能尽性天地
至诚道言,推大经大本所自出也。
盖能知天地化育无所倚,惟见此诚肫肫渊渊浩浩而已至此无得名焉
故结之曰「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
诚明明诚两下极功关键尤严,归宿尤密,无以加矣。
子思子之书见于后世者,止此三篇
大学发明曾子传授,《中庸发明夫子精蕴,此篇发明自己所得
大学》有三纲八目为易见也,所以初学入德之门。
中庸》推性命大原,阐道德明教为难知也,所以为学最后工夫
此篇以诚明为性,以明诚为教,无形无色无声无臭所以为尤难知也。
盖其胚胎造化橐籥贞元,理深而又深,辞密而又密,但见其铿锵乎振家庭金石雍穆乎开简策仪刑
矣哉后世不足以追策其遐躅矣!
孟子受业子思子之门,性善养气之论,真前圣人之未可谓传得其宗。
但其才高气雄,有英调伟论以驾其仁义之具,或抑或扬,奇采振耀锋铓所向石裂山摧
虽子朱子亦每叹服文章何其妙也!
然终未能尽涤濯战国之馀习,警悟超绝之意多,而和平醲郁之味䪥。
其所以异于战国者,犹以师友见闻之懿而义利王伯之辨甚严,岂可望子思子之文章,自义理根原正面大体自然流出,淳粹笃厚,无一点疵颣之可指?
今观七篇之书,述子思传授自「在下位不获上」至「人之道也」而止,乃《中庸》之残章断简也,「动」字之外,更无他语发明此诚。
以是孟子之得于子思子者尚浅浅后世知子思子者尤浅也。
韩子孟子醇乎醇,而不知子思子尤醇乎醇也。
濂溪周子心传子思子之道于千五百年之后,而得于子思子者反深。
其著于《通书》曰「诚圣人」,此以
次章曰「圣诚而已矣」,此以教言
曰「诚之源」,曰「诚斯立」,此以道言
曰「五常百行之源」,此以道言
终其书,推明诚之义不一而止,精悫邃密,皆孟子之所未
呜呼
道无古今,学无先后,亦在乎人之自勉而已
此仆之所以确然有俟乎后之朱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