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庸(上) 宋末元初 · 王柏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二、《鲁斋集》卷一○
泰山梁木之音绝响,而七十子门人散处四方,各尊其所闻,各识其所得,纷纷著书大略记录之书,有训诂之书,有立言之书。
七国酣战锋镝腥闻,独洙泗之流风馀彬彬然,人犹知所敬也。
纵横异诡之士,或咋舌而失其辨。
秦燔典籍,汉溺儒冠,至挟书之禁开,而后河间献王及鲁高堂生得书为盛。
纂集虽勤,而错乱磨灭,固亦多矣。
考其疏浚渊源恢弘祖训端悫渊微无以踰于子思子也。
孔堂神护屋壁发祥,《大学》、《中庸》始见于世。
大学经传如此分明,犹参错不知正,《中庸》之韦编茍绝,而微言奥旨,尤不易正也。
朱子豪分缕析次第尚承汉儒之旧,大书以提其纲,细字以指其要,《章句》密矣,《或问》详矣,学者问答备矣
推出体用二字该贯一篇大意
勉斋又曰:皆所以明道之体也。
于是而又有感焉。
首章三句,句句有体用也。
天体也,命用也,性体也,率用也,道体也,修用也。
三句言之:天固体也,性则天之用也;
性虽用也,又所以为人物之体。
固体也,实为性之用;
道虽用也,又所以为教之体。
仆固首章三句,句句有体用者,此也。
子思子于性教之中提出一「道」字,教学所以修,上承天命下立民彝
戒惧不睹不闻,存天理本然者,此体也。
加谨乎独知之地,遏人欲之将萌者,此用也。
未发之中体也,已发之和用也。
此言性之体用
至于中庸,则言道体用
朱子曰:以中庸中和言,则中和是体,中庸是用
以中对庸而言,则中是用,庸却是体。
古今体用未有如是之密者。
盖庸是常行不可易之定理,中却是随时权衡合乎此理者也。
而中之一字,又有体用之分焉。
程子所谓不偏不倚」者,此中之体也;
吕氏所谓「无过不及」者,此中之用也。
朱子合而言之,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也。
中间又以费隐体用,以诚明体用
末章又自「为立心之初」至「笃恭天下平」,因用以归于体,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澄心易气,玩味章句,殆无馀蕴。
仆至愚陋,读此书虽有年矣,始则茫然,终则跃然
及其久也,犹觉有所疑焉,无所质正,深窃病之。
盖子思子之为是书也,义理精微意味深远规模广大工夫缜密,有非初学之所能遽通,其茫然固宜
于是朱子提挈纲维指示蕴奥支分节解脉络贯通,句句字字,粲然心目之间,乌得不为之跃然
固滞之见,似觉文势微有断续宫商或相夺伦,虽朱子亦尝曰「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乃指第二章以下十章言。
于此十章,曾未见不相属也,凡朱子曰「承上起下」,岂非相属者乎?
此后实有断续不相属者朱子未尝言之。
此正仆之所疑也。
仁勇之分言最先也,而三达德之总言乃遗逸七八章后。
行远登高之辟,继以鬼神之为德,若判然不相接也。
大哉圣人之道」凡三章,此与「至诚无息不相类也。
哀公问政」与「仲尼祖述」尤相辽远
此皆固滞之见,涵泳探索,终未能释然
因见《汉志》有「《中庸说》二篇五字,心颇异之,求于诸子之列,已有《子思二十三篇
窃意《大学》、《中庸》当在二十三篇之内矣。
今乃于此又舍《大学》,独提《中庸》之说而二之,何欤?
沈思久之岂非班孟坚亦有意于考异传疑乎?
不揆其愚,乃搜厥原,乃宣厥滞,乃辑厥辞,乃秩厥序,严严大分之辨也,晔晔大用之融也。
遐想旧规以意逆志庶几得之
整录识于后,辞未达,复著于论。
拆裂古书摇动宗旨不待人罪之,而亦自深以为罪也。
孟子曰:「权然后轻重,度然后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不佞,尚有待于后之贤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