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白水塘议略嘉定六年 宋末元初 · 尤煜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一
白水塘周围一百二十里,地涉山阳盱眙两县,所堰之水通富陵河。
其源出自塘山,在盱眙之南,山盖因得名
山冈重叠溪涧萦纡,凡四十里。
自高而下乃至刘家渡,入富陵河。
白水塘三堰,一曰头下堰,一曰河喜中堰,一曰刘家上堰。
下堰至中堰十二里,中堰至上五里
其上有镗浪堰,在塘内。
盖三堰既制,则塘山间四十里内之不得富陵河,然后东汇白水塘
修设三堰之功,不宜苟简,若有溃决,则洪泽沿淮,受害非轻。
又塘之西南二面,皆因冈阜为限
东北二面乃是古淤平地,筑成塘岸,脚阔十馀丈。
岁月既久,岸背处与塘面平合,先增筑塘岸高一丈以上,方可潴水
旧塘有八斗门,以溉塘下田,亦合修复
塘之复有三难,塘之成有二利
民间所佃塘内上腴之田二千馀顷,芦墓庄院皆在焉,而潴之,民必怨,一难也。
内水盛,堤岸难测如黄家围一带居民千百家,所合迁徙二难也。
工役甚大,为费不赀三难也。
塘下西北地高亢民田多荒,东北亦有高田灌注则成沃壤一利也。
盱眙之民,如两家渡等处,可因水限隔,就高保聚,绝敌入水路二利也。
夏秋之间,既开斗门灌注,则冬春水势必杀无以待敌,二者不可得兼。
盱眙保聚止是一乡不能尽杜他歧。
窃见此塘本在高冈决水自高而下塘下衡阳阜二十里,三角村处三十里,果系向来边兵经行横趋大仪之路,可决而灌之。
至于楚州城,去塘百里决水至此,势已杀减。
若敌自淮阴直趋城下,凡四十五里,地形高仰又是水所不及
兼作塘之后,又须列寨防守,以备敌人掘堰,且常巡堤岸,以防冲决
按:民国宝应县志》卷三,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