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枢密公行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一一
公讳寀,字载伯,郑氏。
其先固始迁闽之长溪六世坟墓在焉。
后析长溪之半创福安县,今为福安人
宫保行艺三舍宫傅风义一乡,至宫师学博文高,为乡先生后进尊事,有越百里来从游者。
初,宫师感异梦而生公颖悟端凝与常儿异,学不烦教督,文不肯蹈袭
家贫,借里中书手口诵,遂贯通百家
绍定己丑上龙策士公奉对,言人君之心主于一则天下之治定于一,擢甲科第,授文林郎隆兴府观察推官
侍御史汪刚中郡人也,某刹富僧死,汪利其衣钵也,先贻书怵府寮
公奋曰:「腕可断,笔不可曲」。
从中都来,言汪怒甚,发必烈,公若不闻者。
数日汪死。
丰城饥,檄公赈荒请粟三万斛与俱,家至户到,多所全活
满秩,调两浙漕司干官
莅职踰月,丁宫师忧,贫无扶护资,乡人叶力助之,乃克归葬
免丧赵公与欢尹京,辟观察判官
富民继立时相阴有所主,数有风旨公拟不少回互
相怒,下其事曹司,卒莫能易。
吏部架阁
淳祐初元,为省试点检官,召试馆职
经筵仁皇训典彻章,御书大学》、《西铭》、《克己铭》、《颜乐铭》赐宰辅学士院以此发策,因及时四事
公对:「三代而下,治莫粹于仁宗不见求道之迹,道莫粹于今日而反亏为治之效。
盖道即是仁也,仁即心也,刚健不息其体也,充周不穷其用也。
仁宗之心,恭俭寡欲中正无私,其体立矣;
政事中书赏罚内出,其用行矣。
当时大臣杜、富、又皆为君而不为身为国不为家,为功名节义不为利禄权贵,为四海困穷不为所识穷乏是以至公感动和气融液天地之閒无塞不流无止不行,此仁宗心所以如天也。
今日未能立刚健之体以行充周之用,而区区一记三铭相为赐。
民则贫,以国则匮,以内肝胆相隔以外手足之不随,岂非微之际犹未精一,而二三大臣所以正救扶持者阙欤」!
正字
时相使其客通殷勤,公不答。
轮对言:「危亡之證不可有,危亡之忧不可无。
陛下大臣非不知忧也,未得为真忧也。
何谓真忧?
在乎此心之刚而已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盖有欲则不刚,惟刚不屈于欲。
天下之坏极矣,私意簸弄一人祸胎酝酿一日不独当国者之罪,亦圣心未能无欲而然也」。
又乞定国本。
应对详敏,上倾耳以听,每奏称善。
翌日宣谕宰执:「郑博学老成,颇不诡随」。
默然执政游公似、徐公荣叟皆奏:「其人可备内学训导」。
自是相始不乐公矣。
久之,除校书郎,以在职一年改秩,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上欲擢公谏官,相以史学荐,惎之也。
再对,极陈至日雷变之异。
又言:「貂珰玩好异服假窃菲食卑宫,虽尝纳谏抡材伐石,亦切课工陛下脩身之道未备也。
纪纲非不欲严,精神岂能独运朝廷之实未著也。
方劾吏而徙官,当击奸忌器台谏公论未伸也。
三边形涣散沿江守戍单弱疆埸守御未可保也。
臣恐三百年金瓯之业坏于今日矣」。
是日口奏多,不可记,上意益亲。
既退,例纳副封相厉色以待。
著作佐郎,兼侍右郎官,改兼司封
请外不允,迁著作郎
上欲申谏官之命,相云:「小司成见阙人,宜留以备师儒之选」。
俄以公知温州,命出复收。
上相以忧归,麻制起复
谒告不听宣布右正言兼侍讲
力辞,
上批:「擢卿言职出自朕意,益殚忠荩自结主知。」又面谕:「自卿初对,朕已识卿。」时上卜相,游、杜二公以内祠经筵召,公欲赞上决,首言:「具瞻之位,不可久虚。嵩之衰绖方新,士庶讥谤未息陛下虽召归旧弼,斥去奸朋方且徘徊四顾未有所主。夫阴晦者奸之藏,间隙者邪之伺,谨重详审于中而明白昭晰于外,则相位定而天下服矣。」上用嵩之意未已,公奏乞早命相,绝其觊觎,上以边事为辞,公争论移晷。又言三数年来擅国引用布满周行人材衰少,为上言当世名胜宜召用者。翌日御笔:「详卿所奏,虽切事理,退进大臣,岂容轻易!」公再自劾宣谕:「丞相趣其赴阙,旧弼宾之经筵,朕意如此,卿宜体悉。」又使中贵人勉公安息上问,历言某人,上曰:「王遂手足不仁。」公言传者之误。上又曰:「方大原且留在广。」既而惟此二人未召,馀皆收用。又言:「公论之在天下当使周流不当使之壅塞忠贤之生斯世当使翕聚不当使之流落。」除殿中侍御史于是嵩之所用项容孙陈一荐曾宏迪叶贲王瓒、周文虎所亲戴埴、史肯之、□坰之流以次论劾中外肃然。公既尽所荐十二人者,间因进讲言:「去相事当明,使天下咸知圣意。况陛下已疑之,疑则勿用若使覆出,祸可胜言!」上首肯云:「卿言极当,但彼以忧归,何罪可加?」公奏:「他勿论经营起复罪莫大焉以此罪之,夫复何辞?」上云:「但拒其来足矣。」嵩之从子璟卿中毒死,都人言毒之者嵩之仆也。公奏:「璟卿尝讦嵩之,乃杀之以灭口,推此心以往凡有不便于己者,何所不至哉!」请穷治璟卿死状。未几右史徐元杰暴卒,口鼻流血,众益哗,公请昭白其事以纾朝野之愤,诏公鞠实。公反覆推究,适闵雨,处具狱公言:「元杰毒死明甚,然踪迹诡密不得主名,乞下有重赏求贼,不敢一勘不获已。」又言:「盗杀唐相武元衡,投纸金吾府县曰:『毋急我,急我先杀汝。』或告王承宗遣卒张晏所为,既伏辜矣,后东都留守吕元膺获真盗,则杀元衡李师道也。夫遗纸有迹矣,有告之者不为无證矣,犹不免逸盗而杀无辜,况无迹与證,欲于旬日之内就十馀囚煆炼成狱,非臣所能。臣前乞昭明公言也;今乞求贼,亦公言也。议者谓臣党恶,臣之心迹可不待辩,惟是不能汔狱,实臣之罪。」章再上,上曰:「卿所论人皆嵩之党,且每言其短,妄议不必恤。」秋旱,乞停营缮,却贡献,又弹嵩之罪恶不报。除侍御史左相范钟年高策免公言:「淳熙中王淮八年,仅以祠归,今除职足矣,又进二秩不敢安,宜听其辞。」上既游公,外廷谓宜并建二相,公奏:「臣岂以并相为终不可者,必有相须之才、无相反之而后可。万一置左之后,人怀异见,各行政事,各用人才,必起纷纭。」游公年馀开府节度使思正欲班少保沂王贵谦、少保荣王与苪之上,公言:「《台令》及绍兴制,尊长不越于官序开府不先于少保,乞戒思正踰礼法。」因请令讲官训迪诸邸。哨骑大入,淮东阃帅不候代,公奏令还镇备御,代至乃行。中兴配享不及张魏公,公追论社稷大功,宜侑食三学因小忿纷纷未已,公奏:「往者起复奸相扣阍之书兴起一发公议推明万世纲常,此是非羞恶之心也。睹宸翰之朌则欣然有喜,闻气节之举则慊然不受陈义甚高,此恭敬辞逊之心也。一旦鄙亵之争,忘正大之见,移怒有司,遍诣台省,昔也所为彼其壮,今者所为彼其卑,臣甚为学校惜。」士始有不乐者。又言:「士大夫稍有资格才望不屑为广郡,率以处妄庸右科前名自从军阁职,不六七年即拥麾;又有汎然召试者,亦部符而去。宜稍重广郡,选廉能,非右科前名毋轻授阁职,以清其源。」除左谏议大夫入谢,上曰:「卿三年言责议论纯正无所附丽,故擢卿谏长。」公言:「陛下近亲,锡嘉名圣虑甚远,宜加意训导之职,又为之精选左右庶有薰陶之益。」又言:「臣闻陛下退朝之暇,静坐为常。孔氏之曰:『戒谨不睹恐惧不闻。』又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必慎其独。』盖不睹不闻者,此心未与物接之时,于此戒惧焉,则静无不存矣。隐微者,善恶方萌之机,人所不见之顷,于此而致其谨焉,则动无不察矣。静存而动察,则理明欲尽而体立用行矣。」升兼侍读时政尚宽,有求必予,公言:「权相当国颇失忠厚,而其下奉承往往过刻,改弦革弊,孰不鼓舞?然矫枉过正,亦所当察。祖宗成法粲然甚明,人有所求,至法而止。茍无其法,然后用例,例或未善,已不可行,况又创例不几太滥!夫不公平大正为心,而专以茍且姑息为务,安得人人而悦之?悦者寡,不悦者众,则惠竭而人轻其上矣。然陛下主张乎是,而后大臣维持乎是,请谒未杜于私蹊,侥倖或出于御笔,则圣心犹有偏徇何以臣下乎?」初,嵩之去,言者乞加窜责既而乞勒致仕。度上意坚,又乞候服阕予祠。至是嵩之外除,百计复用公言:「中外之人皆谓,嵩之未至之日,无非再来之期,此缙绅韦布所共忧者唐德宗犹能用袁高赵需之言寝卢杞刺史之命,嵩之肺肝,莫逃圣鉴,宜寝职祠,仍与远窜。」不报率同极论,诏嵩之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公愤激,与同列再疏,又不报,乃独衔密奏:「陛下必欲行大观文之命,非特刘克庄不敢行辞,而犹豫迁延之间,徒使学校之士相继举幡。」两疏入已二鼓,上批:「嵩之守本官致仕已降除职指挥更不行。」虏哨江北条画守备甚悉,因奏乞归田里。上再三云:「未可。且留卿主张台纲他日当有异擢。」游丞相□□公言:「陛下穆卜旧勋,遍擢枢辅督府,韡建帅垣布置一新竦动群听。然事变难防机会易失,临事能惧、好谋能成者,二臣之责;而随宜应变悉力维持者,庙堂之责也。」上于群臣中眷公特厚,凡所摹画,多见嘉奖他人唇敝舌腐不能感悟者,公雍容一语,上必乐从。言龙翔土木烦扰者多矣,皆报闻,公一奏无数十字,有旨停作。如住权契、罢浮盐,皆公发之。除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三辞不允。差同提举编修武经要略》,封福安县开国子。公登二府喜色,未正谢,闻后省有语,亟求去。其夕奏入,诘朝遂行上知不可留,除职与郡。辞,仍旧职与宫观。公以释重负为幸,处之怡然。先庐聚族,无所容足,借居乌石山下。历官禄米弟妹剖食之,幼孤者必挈以行。及归,客有为公忧贫者,公曰:「存而鱼羹饭食,没而幅巾深衣如是足矣。」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赐衣鞍马,未谢而赐,异恩也。戊申明堂恩,进开国伯己酉二月庚子疾革,乞执事犹自遗表,语弟官曰:「上恩未报与平生学问未做得工夫可恨尔。」薨于正寝,年六十二。少殓,笥无新衣。除资政殿学士遗表闻,上咨嗟良久,语经筵官曰:「朕方欲大用之,不料其遽止此,闻其家甚贫,可念。」辍朝一日,赠通奉大夫。公三娶:阮氏,追封永安郡夫人;范氏,追封通议郡夫人;今薛氏,封和政郡夫人。男一人,斿,承务郎。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县某乡某里。公践履醇实,不为表襮议论平恕未尝刻核。善为章奏,词约理尽,台谏指陈雅责无丑诋,常存有馀不尽之意,虽尝为公雌黄者无忿怼心。上前议论词气恳恻人主信之,学士大夫亲焉。惟前之不乐公者,乃谓元杰之怨不申由公德之而然,一啄倡之,百喙和之,世所谓贤者又从而实之。夫掌故给札甲科券内物尔,于公何德?公不尝弹嵩之乎?其言曰:「嵩之妆缀边功把握陛下利柄布置奸佞沮格陛下贤才,以小勤细谨陛下聪明,以浅效微利陛下心术,崇私殖货,不知纪极秉国如此,固天下之所愤怒切齿也。昔王曾丁谓复用,逮其死而后有喜色。曾之存心天下公心也,岂为一身计哉!衣冠荣悴宗社安危,所关者大矣不然秦桧专国为利蔽欺日深钳制日峻,一时流落仅存之贤士大夫不免尽歼于其手,岂不监哉!嵩之无谓、之才而有谓之心,谓若不死,必复来。」论嵩之者多矣,如公此疏,了翁诛章、蔡之笔也,公岂德嵩者乎?元杰之死,冤则冤矣,然倡虚论易,鞠实事难,使议公者与公易地而当审克之任未知何以自处乎!公尝佐陈公韡幕府其后公先登台省,陈公乃召。及陈公论三学事偶与公合,谈者并攻之,谓公党陈,谓陈公不忿史氏。然公本非由陈公进,陈公者,嵩素所媢忌,累召不至上察久矣众口虽哗,上益不信。公去西府御史陈求鲁论之曰:「更化以来,某若有力排斥嵩之,白简犹在。谓陈某阴为嵩地,既非平论;谓某共为嵩谋,某岂能保嵩之不念旧恶乎?以疑似之心为揣摩之说,宜某之不心服也。然其遍历言路不问豺狼问狐狸,此群言所以不恕也。」前既云排斥嵩之矣,非豺狼而何?所论嵩党皆给舍侍从台谏都司也,谓之狐狸可乎?公屡荐徐著作霖,徐论事语多侵公,拂衣去。公奏留之,曰:「奈何以臣故失贤士!」昔高若讷劾责己之馆职耿南仲伏阙诸生凡人之情,自克者鲜。徐于公之如彼其苛也,公徐爱之如此其至也,亦足以见公之贤矣。公弱冠时闻嘉兴有辅先生者,为朱门高弟负笈往见。先生馆之,尽所以闻于文公者传焉。又谒陈先生北溪,多所论质。侨浙右二十馀年,与蒋公重珍善,袁公甫、陈公埙皆雅重焉。故理学尤粹密,每谏书卷发之。所讲《中庸一篇,上以为理致透彻,又曰:「卿文字平正明白议论忠实切至。」平生著述存者惟《性论》、《仁论》、《缉熙讲义》、《奏议若干卷,总曰《北山遗稿》。始余久斥,嵩之去,起家使江左或曰公尝密荐。公为人深厚未尝自言。余晚入朝,察公果知者。斿以《家传》来,乃诠次之以告太史氏谨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九。)/「福安县」与下句「今为」原无,据清抄本补。/徙:原作「徒」,据清抄本改。/处:似当作「趣」。/遍:原作「偏」,据清抄本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