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宣明下治辨论 南宋 · 吕殊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九、敏斋稿
天下示人以所可知,则民志定而天下理。
夫人不可有愚天下之心也。
天下至繁至众,难齐而易紊者。
吾欲俾之各得其所,无越于规矩准绳,此岂徒法之可为哉?
是以古之王者,必使取舍好恶之意,宣布明达坦然昭晰天下,使匹夫匹妇之愚,亦皆知避就
民志一定所谓整齐之法,固已默行于其间,将不待屑屑治之辨之而自理矣。
后之为人上者,君民之际,以机相示而以微相使于是智者疑,愚者懵,吾法始不足以天下
不反己而咎人,此后世之通患也。
荀卿子其能已于言乎?
「上宣明下治辨」,反本之论盖如此
尝观司马迁之论,谓「申、韩之学原于老子道德之意」。
老子欲以无法治天下,申、韩卒以苛法天下
固有不相侔而实相因者,不可不察也。
老子所谓道德本无大戾圣人
惟其圣人所不敢言,而以微且隐者天下,故其道遂偏而难用。
夫微且隐者,固吾道所有
而古先帝王则不敢以是而置夫人不可知之地,且使夫人而有不可知,则彼将何所避就
势必非法之所能齐者。
不能齐,而顾曰吾法之未密,益求工于法,此申、韩之祸所由起也。
呜呼,上非宣明,民将以愚之,此非欲以其微且隐示天下乎?
而或者又从而和之,而藉口于「不可使知之」一语,曰「吾夫子尝有是矣」。
夫子伤世道之微,斯民陷溺而难觉,故有不可使知」之叹耳,岂真欲以愚其民哉?
天下之难,莫大民志不定,而欲行一整齐之具,则固不知本者也。
上之率下好恶是非,不越两端而已
上之好,下之趋也。
先圣王明示好恶之方,必使之宣布无隐明达无疑,坦乎如置尊于通衢,昭乎如为的于天下
是以好恶明而民志定,官有常职民有常业
所当治者,无不修举
所当辨者,无或紊乱
井井乎如农夫之有畔,绳绳乎如布帛有幅
至于此,而吾之法制可不劳而自行
反本之论也,荀卿子其必有以知之矣。
战国之末,时何时也?
古之时惟恐民之不知,后之人惟恐民之或知。
战国不足道也,自秦以来,类欲聋瞽其民,而思以独智微权默运于其上者,盖千百年于此矣。
且夫有机心者,必有险行。
有险行者,必有匿政。
漠然而出,幽然而入,愚者莫适从,而智者揣摩容顺欲求治辨难矣!
此固为荀子所为拳拳而且及于「利宣不利周,利明不利幽」之说欤!
今夫人之夜行也,左右踯躅,冒荆棘,缘崖谷,盖不胜颠错之患。
已而东方明矣,则按辔徐行九轨之道,而南辕北旆将无求而不获
然则昔之治天下者何异大明当天
而后之为天下者,何异使人夜行也哉
虽然,道固有微而难见者也,圣人于《易》已著之矣。
圣人以为是非斯民之所能知也,故即其理,寓之文,为制度之间,且明示好恶,而吉凶动静使民知所避就,而各得其所者,皆《易》之微意也。
故虽曰「退藏于密」,而犹曰「与民共患」焉。
圣人于斯世,殆与天同量矣。
故并及之,以广荀卿子之未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