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官制增损如何 南宋 · 吕殊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九、敏斋稿
论官制于后世当原体统所在,毋徒以繁简为言也。
夫官自简而至繁者,其势易;
自繁而至简者,其势难。
故自三代以降内外之官大抵有增而无损,或所损者一二,而增者千百矣。
然则论唐官制者,将在所损乎?
在所益乎?
以唐之因仍隋旧,其可损者固为不少,而太宗并省内外之官君子以为无益繁简之数,而徒以启后世纷更之渐者,要必有其故也。
世变推移天下之务日滋,而官亦随众,则自繁而至简,盖其势之所甚难者。
太宗犯其难而卒无以禁其势之复趋于繁,无怪也。
而吾察其体统之未明,而本末轻重犹有未满人意,是其所以损者祇其所必增,而名号禄秩之末,要亦未暇深论也。
官制增损如何
因史臣之言而试求其增损大略,可乎?
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周官三百六十,此其大略也。
夷考周官》之书,自三公九卿等而于下士之微,略计之当不啻万馀人矣。
然则由简而至繁,自三代固然也。
先王因时制宜不敢自泥于上古,而徒慕其名以为高。
然而其所增者,后世不能有以易,则亦顺乎理势当然,而本末有序轻重有等体统不乱繁简适宜,非若后世之以私意参乎其间,则所增者未见不可损,而或出于损者则亦未保其不复增也。
吁,责后世繁简失宜,则唐之太宗不容无议。
而谓太宗遂能削其繁而从古昔之简者,则其事诚未易言也。
史臣谓唐之官制,名号禄秩,因时损益大抵多仍隋旧。
其以隋之选部吏部起部工部,侍内曰纳言诸司郎曰郎中,名号之增损仅若此
文武两阶而视隋之十八班,以上公七百石而视隋之九百石,其禄秩增损,亦不过是,固未足深计
至若三师散骑常侍之属,废于隋而置于唐,而拾遗、补阙之数,倍多于旧,是其有增而无损者,君子亦固未以是为唐病也。
何者
时异事变,而难易之势不同也。
虽然,其亦有繁简之宜,而太宗犹未之察欤!
夫官之不容于不增者,岂其事之诚多耶?
体统不明,而本末轻重未免紊乱,则官虽增多而事益不办也。
天下之事总于冢宰,而分治六曹体统所系,莫重于此
杜、魏预朝政宰相正官,靖、绩同三品中书常员
既有六尚书以拟周之六典,又有九寺以仿汉之九卿
是尚得为知体要乎?
不意太宗内外之官,求为至简,而三公九卿乃独不胜纷杂者,何为也?
权分无统,政滞而不行,将见官以不足病其事,事以不足病其官,而向之七百三十员,岂尽足以待天下贤才乎?
自是而后,有员外同正之号,有检校摄判知之名。
景龙之际,官纪太紊,斜封墨敕之敝,益不容言矣。
噫,太宗以为知所损矣,而其敝乃至于益增;
以为复古官矣,而其后乃至不可守。
此非知其制而不明其政乎?
吾观光武中兴之初,内外之官悉犹简约,而于三公九卿职任殆若赘员
史臣美其节约之制,而自知橐阁,议者犹深讥之,亦以其体统之未明,而繁简失宜焉耳
太宗无乃类是欤?
太宗一代英主也,其慨慕古昔之意,自汉以来未见其比。
而所就仅若此或者因是治天无以古官为意,循陋习,遵敝政甘心焉,此甚可叹也!
故吾有大恨一焉,以为西汉创业之初,不能上接三代文物,而惟秦旧是安,是其机之一失也。
至唐则又慕古而未至,卒使后世徒有绝望三代之意,而机又再失矣。
君子得不叹息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