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四阴之證状 南宋 · 吴昌裔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一○、《宋史》卷四○八《吴昌裔传》、《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八、乾隆《中江县志》卷八、《宋代蜀文辑存》卷八五
臣窃见立秋以来常阴为沴,先一日大雨雹,越翼日风至霪雨不止至于旬时
蚤禾坏于垂成晚稻伤于既颖。
丰穰之候,转而凶荒,将恐害于粢盛无以我军实。
闻天一带洪浸漂流,水冒近畿,是殆为兵为饥之證。
占书》曰:「雨雹阴胁阳也;
霪雨阴干阳也」。
金火之交,而厥罚常雨,此非阴盛阳微之故乎!
夫臣者君之阴也,妻者夫之阴也,小人君子之阴也,四裔中国之阴也。
且自圣上揽权之后固无昔日擅命之臣。
惟威积弱不能运掉三边
纪纲浸颓,不能操制诸将。
强者方命怙宠玩威
第功赏者多肆于诞诬,报军书者辄轻于狎侮
偏裨擅离部伍,而不知国法
士卒敢淩州县,而不知朝廷
积是强形渐不可长,此非将帅之权太盛乎!
国步艰难之日,正君心恐惧之时,而道路流言窃议圣德,谓宫廷燕饮,频为过差,阁分妃嫔,多著位号
知书近侍奇巧而移上意私谒邪民险陂而通外交
甚至外廷除授,或倚于幽阴
帅柄之请求,辄通于中禁
于柔道,职是厉阶,此非女宠之谒太胜乎!
端平人才之盛,蔼然有小元祐之风,不一二年,初意渐变
君子厌薄以为无益小人爱惜以为有才
三凶嘱托以潜归,二孽侥觎再起
不惟昔之所斥者复乘隙求进而今之所摈者亦旋踵而得迁。
旁启多门,自塞正路,此非旧人复用之渐乎!
蒙古凭陵中夏,盖非残金之比。
初犯蜀口,五郡为墟,继犯荆襄十州如燬
将士征行不得卧,妇子流徙不得归。
欲战则窘事力不强,欲和则虑情款之未实。
又况唐、邓、均、陆之寇导之以扣江,秦、巩、、维之族诱之以斡腹。
内外受敌,殊可寒心,此非敌国窃发之證乎!
凡此四端,是皆阴类事形于下则变见于天,證象孔昭警戒甚至
陛下天作子者也,所宜昭德塞违,以回渝怒之威;
大臣佐理阴阳者也,所宜开诚布公,以消乖沴之气。
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消长之机,正宜凛凛
今大昕坐朝间有特不视事之文;
私第谒假或有不入堂之报。
上有耽乐慆逸之渐,下无协恭和衷之风。
在内嬖御怀私以为君心之蠹;
在外弟子寡谨以为朝政之累。
游言噂沓宠赂彰闻
欲以销烁群慝呼吸太和,得乎?
建炎三年六月阴雨不止高宗罪己求言宰执引咎求去,郎官以上皆许言朝政阙失
中书舍人季陵三阴之说应诏,谓能制将帅为德之刚,能抑宦寺为德之正。
御史中丞张守亦以三阴之说抗疏,愿严恭寅畏以修其德,更选任辅弼以修其政。
上下动色祗畏明威,卒扶炎精之光,以基中兴之盛,皆自高宗君相一念抑畏中来也。
臣愚欲望陛下绳祖训,顾諟天明
声色,戢宦寺,以清宅心之源;
忠良,斥奸回,以公用人之柄。
宣明典章,以申御将之法;
谨固封守,以严备敌之防。
二三大臣,各一乃心,各和乃政。
宫中府中一体,毋使陟罚异同
合在边在廷一家,毋使细大之偏重
如此君臣合德中外革心未有不转灾眚休祥,易阴蒙而旸霁,天下事变,亦当阴消潜弭而不足忧矣。
不胜拳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