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国论朝纲 南宋 · 吴昌裔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四、《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一、《宋史》卷四○八《吴昌裔传》、乾隆《中江县志》卷八、《宋代蜀文辑存》卷八四
臣闻寿天下之脉者在国论闲人心之邪者在朝纲。
国论不立,脉病随之矣;
朝纲不正邪气乘之矣。
天道阴阳界限人才消长枢机世运治忽萌象,昔之君子,每于此乎觇焉。
臣仰惟皇帝陛下临御海宇,几一周星,改纪政弦,亦再阅岁
斥远坏烂天下,而希端平恢拓治功励精虽勤,责效逾邈
作兴不逮初意运掉若乖于素期
勍敌鸱张军慝猬起环视世务事事不牢,犹幸拔擢风宪之官开广忠直之路,御笔径下而外不知国家真元,存此一发或者以是隆平之运尚可冀也。
臣一疏远廉靖自将,忽蒙误恩,获玷分察
若昔先正居是职者,曰此为何官,曰此官不比闲慢差遣
故有入台之次日而论社稷大计供职三日而言治乱本原
臣虽妄庸,其于受命之始,敢不空臆尽言,以答陛下之亲擢哉!
窃惟国朝家法治体宽厚,而宪度浚明
外戚避亲近之嫌,不敢与政;
阍寺洒扫之职,不敢窃权
近习清议之口,不敢辄奸国事
军国大务则委二三大臣公议之,时政缺失则置五六台谏密察之,是以事归中书,责重言路政令详审朝廷尊严定公是而销奸萌者此也。
景德之议论在战,庆历议论在和,治平议论在于镇定群疑,元祐之议论在于扶植众正
议革弊者不牵于姑息,议变法者不狃于倦令,用君子则不参之以小人,主正论则不杂之以邪说
上自人主下至大臣先事而谋,据义而守,此议论所以纯一不二也。
之国论,果何所择乎?
和战二议衡决邪正两途之并容。
议一楮币也,而乍收乍放之不齐
议一督府也,而或罢或行之不一
令出而还反,论定而数移。
有系随之牵累,而无介豫之坚决无怪乎议论愈多而事愈不办哉!
欧阳脩以专胁而论夷简蔡襄怀安而论晏殊唐介灯笼锦而论彦博王陶以不押班而论韩琦韩绛以事寝不下而论富弼刘安世除授多其亲旧而论公著、大防纯仁
事苟有阙,虽公衮之贤有所不避。
或以濮园之议而劾执政,或以袖中之文而弹新参,或率同列以言升之之交结,或连九章以议方平除拜,或以废格诏旨吴奎,或以不物望排宗愈。
人苟有过,虽丞弼之贤有所不屈。
台谏明眸以言之,人主虚心以听之,大臣为法而受之,此国之纪纲所以凭藉而不替也。
今之朝纲无所挠乎?
及亲故则为之留中,言及私昵则谓之讫了,事有窒碍则节帖而付出,情有嫌疑调停而寝行。
今日而迁一人,曰存近臣之体;
明日而又迁一人,曰为远臣之地。
屈风宪精采,而徇人情之去留,将恐士气销懦下情壅滞非所纠正官邪扶助国脉也。
虽然国论者非一人之私也,天下之公是也
朝纲者非台臣之利也,天下公法也。
世之有容德者,常锐于慷慨愿治之初,必厌于玩习已安之后
初则开导而易入,久则勉强而难平。
耳目之官,遂至孤立,甚可畏也。
臣愿陛下公论大臣而无爽其更化初志,以公法台谏无替其导谏之初心使君子所恃而安,小人所畏而慑,主本彊而客邪不入脉理而外潜消,则三院纪纲之地,自今微臣砥砺节行之日也。
之纲之纪,惟陛下谨守力行之。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