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旌表陆氏门记 南宋 · 包恢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四、《永乐大典》卷三五二八、象山先生年谱、道光《金溪县志》卷五四
天地一家,人己本一体,况其所自出者犹水同源而木同根者乎!
自古在昔,笃叙亲睦,周于九族五宗之法,其不迁者固将百世,而其迁者亦流转无穷
尊尊亲亲老老幼幼,未始一日离析
纲常秩然,不坏不灭,而风俗醇厚礼义兴隆
世之所以极盛大治者,由此其选也。
彝伦斁,宗法废,天理无所维持人心失所管摄,极而至于拔本塞源,灭恩绝义,以父子异居有矣,以兄弟争讼有矣
旁视群从,则又若涂人不相识,而反相攻者有矣
斧斤日纵,骨肉日离
天下之所乖乱不可收拾也,其所关系岂徒一家理乱而已
然则千馀而下而乃有如陆氏之门者岂非世之寥寥绝无仅有,而卓卓光前绝后者乎?
此我皇上所以特出睿旨,以行旌表之盛典也。
然世盖有之矣,而陆氏有非他门之所可及者五焉。
我国朝之所许以赐旌表者,特曰义居三世,或四、五世而止,是以过此以往为难矣。
时人之能应所许、受所赐者,多不过六世焉。
其在雍熙淳熙时,则有若三世两家
太平兴国时,则有若四世六世两家
元祐政和时,则有若四世五世两家
至道乾道时,则有若六世两家
今陆氏自德迁以来,以迄于今十世,二百年如一日阖门三千馀指如一人共居共爨,始终纯懿
非他门之所可及者一。
自家道既兴,家政既成孝友之行孚于中外辑睦之风播于遐迩,自一世以至十世,若陆氏者,固已度越他人门闾几等矣;
门闾之高,不惟其世,惟其人,此古今之所尤难者。
惟陆氏五世而有文达九龄文安九渊二大儒,以人品之高,道术之明,特起东南,上续道统,实以师表四海,非仅以师表一室
大学》「致知」、「诚意」、「正心」「、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全体大用具在是矣。
陆氏之所以名家者,由二先生名世也。
非他门之所可及者二。
冠婚丧祭礼仪推行之,至文达,又能绎先志脩明之。
故其家法著于乡社,而闻于天下
文达文安有兄四人九思九叙九皋九韶,皆奇杰非常流,能共起家者。
九韶称梭山先生,尤能加详密治家之制。
大纲有正本制用,上下四条
小纪则有家规,凡十八条。
本末具举大小无遗
下至鼓磬聚会之声,莫不各有品节,且为歌以寓警戒之机焉。
至此已若三代威仪尽在于此,如先儒之所叹者。
非他门之所可及者三。
家之难齐,其来已久。
先儒家难天下易,故《睽》次《家人》,以难合而易睽也。
一世犹难也,况累世乎?
名曰「义居」,安得皆知义,不过强合耳,如张公艺九世之出于忍是也
先朝之所赐多百姓之家,非以私其家,意以风天下,不必别其为民为士也。
然闻其同屋而处矣,果有知天下广居而非逸居者乎?
闻其同堂而食矣,果有知养大人之大体而非小体者乎?
若陆氏,则世世圣贤人人义理所谓广居养大体者,乃其素所讲习者。
视彼徒聚族众以养口体,而如张公艺坚忍持久者,天壤异处矣。
非他门之所可及者四。
唐崔元晖不异居者三世耳,家人怡怡群从会食无他爨,当时以为美谈,盖以其身清家贫,为之良不易
若彼尝被旌表之家者,往往库有馀财,廪有馀,而足以为之当不难
今陆氏以清白传家常产素薄,而子孙日以繁衍,已至三百馀人产业曾无加益,是故常有不给之忧。
所恃者守梭山清俭素经营足食之训,且随赀产多寡,制用度丰俭尔。
是故能处贫若富而实贫,当匮若裕而实匮,其又孰有难于此者
非他门之所可及者五。
以是五者论之,是皆前代先朝时士民间之所未闻者,可不谓之绝无仅有光前绝后者哉?
太常特旨之请,以其不可以循常典也。
文安尝受孝宗,今皇上克知其家,亦必有素旌表之命,恩意厚矣,又岂容徒以常典论哉!
厥今为家长,而主家者冲也。
毅然劲正确然能持其家者。
以次弟侄辈,又类皆负才气,道问学颖脱以出,能为公堂用志不分,为族众服劳不倦
恩相爱而文相接,炳相扶而蔚相辉,保合大和一门盎如也。
父祖老成沦谢之后,而能继志述事扶植十世三百口二百年之门户不惟不至衰替,又若加兴盛焉者,尤可以为难得矣。
以前人始为之实难,当其欲求纯懿,虽百年成之,而犹患其未足
后人终承之尤难,苟其少有违缺,一日之而已虑其有馀,又诚不可戒惧也。
今承圣恩褒别之后肇建门闾鼎新如式
近者见而荣之,远者闻而慕之,非仅一时光耀也,宜如何其加之意哉!
自子而孙,孙而又子,有之似之,常无间然。
则本大末盛,源深流长,虽自十世以至百世,自三百人以至三千人,自二百年以至二千年可也
祖宗之泽,圣上之恩,固有终穷,惟在永保此意而不替,长守此法而无弊,上以报君,中以荣家,外以帅人。
当有闻陆氏之风兴起者,运动鼓舞,浸久浸广,则人伦民德弥厚教化习俗之益美,虽古人比屋可封之风,可期而致也。
然则今日旌表所以风天下者,岂曰小补,而要其终,岂曰浅功近效云乎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