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策问(三) 南宋 · 陈耆卿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一七、《筼窗集》卷七
问:天下之理,至于中而止。
自昔圣贤,转相授受,以标的万世非不运奇于常智之外,而终不敢也。
盖以釐之过,即寻丈之误。
异端曲学,初亦学圣人,而其终每每冰炭者,未必不及之弊,亦多有过之者尔。
尧舜禹曰「执中」,所谓「精一」者,执之之方也。
汤亦执中,而不曰精一,汤果何道以执之邪?
至于箕子则不言「中」而言「极」;
至于孔子,则既言「中」,而又言「庸」;
至于子思,则既言「中庸」,又言「中和」。
极与中固无异旨,言「中」而又言「庸」者,岂以「中」之一字未尽,而继之以「庸」邪
言「中庸」,而又言「中和」者,岂以「庸」之一字为未备,而易之以「和」邪?
或曰义理言之,则曰「中庸」;
性情言之,则曰「中和」。
若是则天下之义理安有出于性情之外者,而易「庸」为「和」,何也?
既而言「君子时中」,则非惟言「和」,且不言「庸」矣。
岂「中」足以该「庸」,「庸」不足以该「中」邪
「时」之一字最善名状天地圣人,同此而已
知执之说,而不知时之义,则有非所执而执者。
是故有以用鲧为中,有以之而为中;
有以管、蔡为中,有以之而为中,此时也。
所谓时,则虽有不尽执者,而亦无害为善执矣。
不然则子执中,宜足以上继尧舜禹,而孟子非之,得非同其执,而不同其所以执邪?
洪惟皇上聪明慈俭渊懿冲默,凡所以根诸宫庭枝叶海宇者,固未尝过不及之处。
属者建议之臣,恭耳圣训,而窃窥圣心,深以为有得精一之传,执两端用中之旨。
至论今日治效之未古,则终归力行之论。
盖中者,理也;
行者,诚也。
固尝反覆子思之书,实纲领于「诚」之一字
夫自形则著,衍而达之明动变化之详;
自不息则久,充而极之悠久博厚高明之盛。
力行功用也。
故论其极,可与天地参而何治效之足云哉!
然则吾皇之心,非短于诚也,而廷臣以为献,其过计邪?
所以运量恢广之者宜有良药邪?
诸君其并考尧舜以来执中之说,择其切者以对。
且言今日力行,其何所从始?
有司别白以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