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讲筵卷子(二十七日)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七七、《西山文集》卷一八
大学》「平天下」章/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臣按古今生财之说,未有能外此四言者,而先儒吕大临推明之,可谓确论矣。
韩愈有云: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农之家一而食之家六。
盖古者四民,士农工贾而已。
后世益之以道、释,所谓为民者六也。
农一而食者六,宜其赡足之难。
然士主名教,工治器用,贾通货财,非无事而食也。
若释与道,则饱食安坐,以蠹吾民,而朝廷乃以鬻祠牒为生财之资,不知释道日增则农民日减,财之所自出者耗矣,猥曰生财可乎?
此谓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也。
农民日减而耕者少,则为之者不疾矣。
而国家之用度又未尝量入以为出也,以江左一隅之力而用度数倍于承平之时,夫安得不匮?
口奏:「冗官冗吏冗兵之弊(云云。),」夫《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之事势穷极甚矣,不变而通之,其可久乎?
然变通之术,岂有他缪巧夫,亦曰节用而已尔。
用有节则经常之费易足,经常之费足则祠牒之鬻可省,释道少则农民多。
生财之源,无出于此,惟陛下亟图之。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臣按汉董仲舒对策于武帝曰:「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
此民之所以嚣然苦不足也」。
又曰:「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又曰:「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
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
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
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兼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
臣窃惟仲舒此言盖与《大学》同指,故略为陛下陈之。
夫所谓居君子之位而为小人之行者,故相是也。
位冠台司而鬻卖公朝之官爵,贵极人臣而夺攘平民之赀产,贪鄙之风扇于上而污浊之俗成于下。
士大夫惟知财利之可贵,岂知仁义之可尊!
虽陛下更张以来,盖尝明示好恶,而人心陷溺已深,莫之变也。
夫天下之患莫大于人心之趋利,举世之人皆趋于利则知有己而不知有君,知有家而不知有国。
平居则欺君以自利,孔光张禹之于汉是也;
有难则卖国以自利,华歆陈群之附魏,张文蔚杨涉辈之从梁是也。
甚者不夺不餍,如莽、操之所为。
故《大学》于末章明义利之分,《孟子》于首篇严义利之辨,岂虚也哉!
惟明主在上,思有以返之,则天下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