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十二月己见劄子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五二、《西山文集》卷一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七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五
臣闻自昔人臣爱君莫大乎愿其君之寿。
天保》之诗,归美报上也,一则曰「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二则曰「受天百禄,降尔遐福」,而终之曰「如南山之寿」,此惓惓之至也。
今臣忝备禁密,且以执经劝讲为职,伏遇陛下诞弥之节近在朝夕归美报上尤剧此心。
然徒知与海内臣民颂我君之寿,而不以圣贤论致寿之道为陛下言,则亦不过华封爱君而已矣,奚益哉?
斋宿再拜,条其说以献。
一曰无逸则寿。
周之成王盛年嗣位周公恐其不知稼穑艰难而乃逸也,则为书以戒王。
其言殷中宗享国之久,本于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
至论高宗祖甲周文王所以享国者,大抵亦然
百姓相传,同此一敬,曰严恭,曰寅畏,曰祗惧无非敬也。
敬与逸豫相为消长三宗文王所以能无逸者,以其敬也,周公欲王视以为法而日勉焉。
上敬天,下敬民,则游田不敢盘,酒德不敢饫,培养厚而根本强,持守严而心志定,是固集福之源、曼寿之基也。
然则陛下无逸之戒,其可不念乎?
二曰亲贤则寿。
召公卷阿》之诗,亦为戒王而作,其三章曰「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而继之曰「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谓必有如是之人日左右然后迪其君于道而受天之福也。
夫人君飨四海之奉,易动者物欲难保德性,近妃嫔亵御之时多而亲贤士大夫之时少,则迎逢扇惑无非物欲岂惟败德抑且伤生
惟有有德者引之于前而翼之于后,俾日闻正言,见正行,杜嗜欲于将萌,弭过失未形,则其心恬澹和平优游晏宁,是乃保身长世之道也。
然则陛下亲贤之意,其可不笃乎?
三曰以孝奉先则寿。
周颂》之《雍》,为禘祭而作也,而曰「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又申之以「眉寿繁祉」之言,盖王者以孝其先,而祖宗亦以寿祉其后人也。
陛下先皇之服而为宗庙主,岁时飨祀,固所当严,而一祖十二宗之传序,其责尤重,故必勤勤继述兢兢保守然后神祇祖考咸安乐之,而锡之以无疆之休,此陛下所宜深勉者也。
四曰仁则寿。
孔子论知仁之别,而曰「仁者静」,又曰「仁者寿」,惟静故寿也。
仁者之心,纯乎天理无私欲之扰,故其体安定而正固,其效悠久绵长
然静非兀然枯槁之谓也,动以理,虽动而未尝不静
不仁之人则动以欲矣,欲胜而无节躁动而难安。
未有凝然安固而不寿,亦未有纷然躁扰克寿者,此陛下所宜深体也。
五曰有德则寿。
中庸》称舜之孝,以为大德必得其寿,且谓天之生物,因材而笃,栽培倾覆,惟所取焉。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舜之所为有自寿之道,故天亦寿之,此所谓栽者培之也。
祖己之训高宗,则曰「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自有夭之道,故天亦夭之,此所谓倾者覆之也。
大舜之德为师而以祖己之言自鉴,此又陛下所当深用其力也。
凡此五条,皆圣经格言万世人主药石,参而味之,则大训足以该之,盖能敬与仁则馀皆在其中矣。
秦汉以来异说横骛人君不知圣贤致寿之道,而溺于神仙方士之术,故汉有文成少君,唐有柳泌赵真辈,皆以荒忽诞幻蛊其君,至于饵药长年未有不为所误者。
唐之穆、敬不足道,宪、武皆英明雄断之主,亦以自贼焉,岂非世之大戒乎?
臣尝窃惟仙经万卷不如诵《无逸》之一篇
道家千言,岂如玩「静寿」之两语。
陛下日近儒生游心经术未有汉武唐宪之惑,微臣爱君不敢不豫陈其愚,惟圣明裁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