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太极图说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九
正始读晦庵先生所释《太极图说》,莫得其义,然时时览而思之不敢废。其后十有馀年,读之既久,然后始知所谓上之一圈者,太极本然之妙也。及其动静既分,阴阳既形,而其所谓上之一圈者常在乎其中,盖本然之妙未始相离也。至于阴阳变合而生五行,水火木金土各具一圈者,所谓分而言之一物一太极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复会于一圈者,所谓合而言之五行一太极也。然其指五行之合也,总水火木金而不及土者,盖土行四气,举是四者以该之,两仪生四象之义也。其下之一圈为乾男坤女者,所谓男女一太极也。又其下之一圈为万物化生者,所谓万物一太极也。以见太极之妙流行于天地之间者,无乎不在而无物不然也。然太极本然之妙,初无方所之可名,无声臭之可议,学者之求之其将何以求之哉,亦求之此心而已矣。学者诚能自识其心,反而求之日用之间,则将有可得而言者。夫寂然不动,喜怒哀乐之未发者,此心之体,而太极本然之妙于是乎在也。感而遂通,喜怒哀乐之既发者,此心之用,而太极本然之妙于是而流行也。然已发者可见而未发者不可见,已发者可闻而未发者不可闻,学者于此深体而默识之,因其可见以推其不可见,因其可闻以推其不可闻,庶乎融会贯通,太极本然之妙可求,而心极亦庶乎可立矣。或者不知致察乎此,而于所谓无极云者,真以为无,而以为周子立言之病,失之远矣。先生尝语正曰:「万物生于五行,五行生于阴阳,阴阳生于太极,其理至此而极」。正当时闻之,心中释然,若有以见夫理之所以然、名之所以立者。先生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何也?此程子所谓海上无人之境而人忽生乎其间者,此天地人物之始,礼家所谓感生之道也」。又曰:「生天生地,成鬼成帝,即太极动静生阴阳之义」。盖先生晚年表里洞然,事理俱融,凡诸子百家一言一行之合于道者亦无不察,况圣门之要旨哉?遂宁傅耆伯成未第时,尝从周子游而接其议论,先生闻之,尝令正访其子孙而求其遗文焉。在吾乡时傅尝有书谢其所寄《姤说》,其后在永州又有书谢其所寄改订《同人说》,但傅之书稿无恙,而周子之《易说》则不可复见耳。闻之先生,今之《通书》本名《易通》,则六十四卦疑皆有其说。今考其书独有《乾》、《损》、《益》、《家人》、《暌》、《复》、《无妄》、《蒙》、《艮》等说,而亦无所谓《姤说》、《同人说》者,则其书之散逸亦多矣,可不惜哉!夫太极者所以发明此心之妙用也,《通书》者又所以发明太极之妙用也。然其言辞之高深,义理之微密,有非后学可以骤而窥者。今先生既已反复论辩,究极其说,章通句解,无复可疑者,其所以望于后之学者至矣。辄不自量,并以其闻之先生者附之于此,学者其亦熟复而深味之哉!
按:《经义考》卷七一。又见四库本《周元公集》卷一,《南宋文录录》卷二○,《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