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春秋五论 其四 南宋 · 蔡沆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九、复斋公集
读《春秋》者,先明大义,次观世变
所谓世变者何也?
春秋》之始,是世道一变
春秋》之终,是世道一变
刘知几有云,孔子述史始于《尧典》,终于获麟,盖《书》之终,《春秋》之始。
孔子述《书》至《文侯之命》而终,文侯之命,平王之初年也。
隐公之初平王之末年也。
平王之始,申侯犬戎其攻宗周而弑幽王
申侯者,王法必诛、不赦之贼,平王与其臣庶不共戴天之雠也。
平王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知其立己为有德,而不知其弑父为可怨,至使复雠讨贼之师,反为报酬恩之举,则其忘亲逆理得罪于天亦已甚矣。
命文之辞曰:「汝多修整干戈,捍我于艰,患已弭矣,用赉尔秬鬯一卤;
功已报矣,其归视师,宁尔邦国无复事矣」。
即此一篇而观之,已无望,然其意尤有所望也。
盖迟四十九年之久,无复一发振起之意,圣人刑赏之权,不复望于有周决然矣。
由是而下,则为春秋之始,独非世道一变之会与!
王道衰微,霸不复振
春秋之终,夷狄强横,然世犹有胜负也。
至于荆楚横衡,已为中国之害,甚至断发文身之俗,偃然晋侯为两霸矣。
入春已来诸侯大夫各有定位也,至获麟之岁,齐陈恒齐国之柄,而弑简公之兆已萌矣;
季孙逐君之后鲁国政柄尽在三家,而陪臣国命之渐已著矣;
晋自赵鞅入国之后,晋国政权尽在六卿,则韩、赵、魏诸侯之渐,不于是而见乎!
向也夷狄交于中国,莫有如楚之暴逆厥后秉礼之鲁,奔走偏方下国之越,以求一朝之安,此夷狄强横之甚,而中国不能制也。
伯主不竞,而诸侯之争城争地干戈扰攘,而无一息之宁矣。
获麟之前世变春秋获麟之后世变战国,庸非世道一变之会耶?
是《春秋》之所以终也。
然不特此也,合《春秋一经而观之,有所谓隐、桓、庄、闵之《春秋》,有所谓僖、文、宣、成之《春秋》,有所谓襄、昭、定、哀之《春秋》。
霸主未盛之时也,庄之十三年会于二十七年同盟于幽,于是合天下而听命一邦也;
合天下而听命一邦,古无有也。
僖之元年而齐迁邢,二年而城邢,四年而伐楚,五年而会王世子九年盟于葵丘,安中夏攘夷狄之权,皆在伯主之未兴,诸侯无所统,而天下犹知有王政
故隐、桓之《春秋多书王霸主之既兴,诸侯有所统,而天下不知天王,故僖、文以后之《春秋》书王极寡。
伯主之兴,固世道一幸,而王迹之熄,独非世道之衰耶?
僖之十七年而小白卒,小白卒而楚始横,中国无伯十馀年。
二十八年,而有城濮之战,则中国之霸在齐桓者今得而归晋文矣;
晋襄继之,犹能嗣文公之业;
灵、成、景、厉不足以先绪
悼公再霸而得郑、楚,尚庶几焉。
自是而后,晋伯不复振至于晋平,能明义以驭夷,则区区一楚,将屏伏退听不暇安能逞其强如此之甚哉!
昭之元年于虢之会,中国分为晋、楚之从矣。
四年,楚灵大会于申,实用齐桓召陵之礼,举六王二公之事,堂堂华夏之区,咸听命夷狄矣。
十年平丘之盟,虽曰再主夏盟,而晋之德则不竞,天下之诸侯参盟见矣。
盟见而诸侯无主盟者,则天无所统一也;
无所统一则天之无伯也;
无霸,则春秋终矣。
天下无王,《春秋》固已伤王迹之熄,天下无霸,此尤世道之大不幸
其他荆人来聘,夷狄之臣未有名氏也;
屈完来盟称字,著于经矣;
无骇侠卒,诸侯大夫始而书名未有书氏者,今则有生而氏者矣;
始也诸侯诸侯,于后则大夫诸侯矣;
始也诸侯自相盟,于后则大夫自相盟矣;
始也诸侯天子,今则大夫诸侯矣;
始也大夫诸侯之柄,于后则陪臣大夫之邑矣。
合《春秋一经观之,愈趍愈下,愈久愈薄。
之而上,则文、武之盛,可以之传,所以昭文德也;
沿之而下,则七雄分裂吞并于秦,不至于不止也,无以不轨也。
后之作《通鉴编年托始韩、赵、魏之为诸侯,亦所以继《春秋之后欤。
学《春秋》者既能先明大义以究道理之精微,又能历观时变以稽时事得失,则《春秋一经思过半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