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陈伯澡近思录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北溪大全集》卷四一
问:「发微可见充周不可穷」二句如何分别
发微指几言,充周德言其所发见流行之实,则诚也。
问「一阳复,乃天地生物之心」。
元亨利贞乃心之全。
一阳复处,乃天地之心,此动之端,乃天地生物之意,于此可见耳。
程子动之端」三字最精,宜详玩之
问「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人生气禀,理有善恶」者,非指此理之体,有善恶相对而生也,只是言气禀之不齐所以有善、有恶,此乃其理之必然耳。
问「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云云
此句已甚明白不容添字赘了。
造化人心如此,当寂然不动之时,是冲漠无朕,然日用万事之理,皆森然已具于其中
及感而遂通之际,千条万绪泛应各当,莫非即此流行发见,非至此而后始旋生也。
故或寂或感,虽有体用之殊,而其实浑沦一物而已不容以先后言
如就莲子中最可观造化,此理尤为明甚
成房结子稍可食时来年生意未有兆朕,而其根叶花实,则已尽具矣。
于此深有省焉,所谓涂辙云者,只犹曰路脉云耳
问「心本善,发于思虑有善、有不善
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
自是本善,何尝不善
不善者,乃发而流耳。
其曰「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乃随人问意,各有所主
今但当以意逆之,岂可又从而贬剥之?
问「气坱然太虚一段
乃是太初说来至为霜雪而上则气成象者,至为山川万品则气成形者耳。
问:游气纷扰如何游气
游气只是出来生人底气
问「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只是变化,此物变成彼物,惟是变则有迹,而化则无迹至于神则又妙而不可测耳。
问《定性书》「无将迎」。
未然而趋之谓之将,未至而逆之谓之迎。
如此则是求物为应,先已自乱矣。
何定之有?
问「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诚所以居业」至「存义」,《本义》《程传》不同
忠信进德存心处,修辞居业行事处。
本义》与上文相应,而《程传》不相应,亦不害其为同也。
问《咸》九四《程传》。
传义已明,今只以王霸观之。
王者之心,无偏无党,所过即化,所存即神。
上下与天同流,岂思之所及
霸者一用私心,只盟会所及之国服从所不及者,岂能感而通乎?
问:「忠恕所以公平」,「公平」是言理否?
忠恕做工夫处,其工夫极处,则自公平。
故曰「其致则公平」,语脉自明不必理言也。
问「公而以人体故为仁」。
只是虚说个理,以人体之,则公在我。
此心廓然无私天理便流行而为仁矣。
横渠精义入神」段。
此张子推明《易·系辞》本文只是极言屈伸感应自然之理,所以交养互发之意,若谓动静相为用,则稍缓而非切本旨矣。
问「穷神知化四字,兼穷神入神浅深
神是天地之心,化是天地之用。
入神知见言,穷神以至到言,知化闻见之知。
知化育之知,乃默契之谓耳。
领恶全好,领是一齐扫去,更无少留迹。
领是统领之意,其权在我矣。
古人下字,甚有力
问:「莫非天也,阳明胜」云云,此语法与「视听言动皆天也」云云一同否?
何必相牵,此最读书大病
每每如此,便将其中无穷之味都失了。
且如视听言动皆天也」,是以气言;
其中识得真与妄,是以理言
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领恶全好等语,若就日用以昼夜体察,则其切己做工夫有无意味
不此之究,岂非其大欠缺乎?
问「体天下之物」,体字是体认体察否?
是以身体之谓,视之一非我,如此则切于己,而此心之用无不周矣。
问「《易》有圣人之道,四以言者云云
以者,用也。
用《易》发言,所尚者卦爻劝戒之辞;
用《易》应事,所尚者卦爻阴阳之变
用《易》制器,所尚者卦爻上下自然之象;
用《易》卜筮,所尚者卦爻吉凶已决之占。
四者《易》之本旨大要,而《程传》以玩辞为主者,专以理义言也。
问「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不备」。
会,谓理之所聚不可遗处;
通,谓理之可行无所碍处。
观理之会通以为行事品节之常,见于爻辞无不备矣
问由象知数
物生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滋,有滋而后有数
故由象可以知数
问《春秋传序》。
春秋大概所以王道,立百王经世大法,非止褒善贬恶而已
传序首言之而争夺息,导之而生养遂,教之而伦理明,然后道立天道成,地道平。
及语颜子为邦一节乃其纲领也。
问《尚书难看,盖难得胸臆如此之大。
《书》皆帝王经纶天下大业,从大公至正胸中流出,乃圣人用处未可小见而窥也。
问《易传》「艮其背」一段
接事物之时,不获其身,只知有理
接事物之际,不见其人,亦只知有理
问欲实认得敬,只是常惺惺三字最好,若专就整齐严肃用工,又太迫切拘束
须是整齐严肃,便常惺惺乌有外慢而中不放者?
不可为厌烦惮劳之意也。
问恶不仁不善未尝不知好仁不恶不仁则习不著
好仁是善边工夫,必兼恶不仁,乃有去恶边工夫相副而尽为密察精至也。
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是就孝弟推原所以然,则性命便在其中
孝亲弟长,是性命流行发见大处
今不务全尽孝弟为实性命,只欲于孝弟推原所以然者为性命无乃堕于佛氏一超直入之说,岂圣门实学工夫之谓也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