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语讲义 其二 学而第一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之为言效也,未能肖圣人而效为圣人者也。
盖天生人,其性皆善,皆有圣人之质,惟其禀气感物不齐圣人所禀纯而清,又无物欲之汩,本然善无所蔽,无所事学。
贤者而下,所禀不能以纯清,而有浊之参焉,物欲又从而汩之,本然善不能无所蔽,必有待于学以明之。
所谓学者,亦不过圣人所为,而去其气禀物欲之蔽,以明善而复其初尔。
纲条节目,则具在圣人之训。
习之为言,有重温不已之义。
在学者之效圣人,必即其所条目重温之而不已焉,乃所谓习。
时习者,无时不习也。
时时习之,而无间断,则所学者熟,趣味源源而出,中心不期悦怿而进,进自不能止矣。
此学之始也。
朋者,同为此学者也;
远方来者,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也。
盖所学之善,乃人心之所同然非一己之得私。
吾之得于己者,既足以及人,而人之同为是学者,又有以兴起
其善而信从之,如此其众,则是率天下之人,皆有以复其初,而均得此心之所同然,吾之志愿毕矣。
安得不惬快于中,而悠然适其乐哉
此学之中也。
夫有朋之来,是道同志合者也,其不见知,则道不同者也。
学本为己,非求人之知也,人知不知何与吾内,而何足以喜愠
详味不愠」之旨,见其胸中洒落明莹,岂复有纤毫物我之私介于其间哉!
朋来而乐者,顺境也,易为力
不知不愠者,逆境也,难为功。
信之笃而养之厚,得之深而守之固,不足以与此。
必惟成德君子能之,此学之终也。
三节而论,其中之乐,必由始之悦,而后得,而非中之乐亦不足以成其终之德。
然始所由学者不正,则节节从而差,亦不能有时习之悦矣,亦无自而有朋来乐矣,亦不复有以成其君子之德矣。
惟始不迷其所从入,而终不失其所造极,乃所谓善学者也。
有子曰:「其为人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此章分作二节,前节泛论常人,后节专论君子,其旨脉皆相应,但功用小大不同尔。
孩提之童,稍有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此人人之所同也。
故常人苟能孝弟,则心气和顺,自无犯上作乱之事。
君子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所谓孝弟者,乃为仁之根本也。
为仁犹曰行仁,行仁者推行充广之谓,盖仁者心之德,而爱之理也。
心之德,其全体
见于爱者,其用事
从兄,则爱之端,先见而最切者。
此如木之根本处,加之培壅之功,则爱之日滋无所遏。
自此充广之,由亲亲仁民,由仁民爱物
如木之自根而干,自干而枝叶,虽有差等不齐而此无不流行通贯所谓仁之道,于是乎生生不穷矣。
功用岂不甚大,又岂特常人所谓不好犯上作乱而已哉!
孝弟所以为行仁之本也。
程子又曰: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何也?
孝弟者,仁中之一事耳。
仁是性,孝弟是用
譬之生苗,仁其,而孝弟其苗也。
此仁所以孝弟也。
学者而识仁,则于此自明白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前章论仁爱之理言之,此章论仁以心之德言之。
五常之仁,犹四德之元,偏言一事,专言则包四者,爱之理以偏言者也,心之德以专言者也。
如巧好其言,令善其色,致饰于外,而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行,而本心之德亡矣。
岂复有所谓仁哉!
圣人不谓之无仁,而曰「鲜矣仁」者,词不迫切谓如是之人,少有仁尔,非以为犹有少许之仁存住也。
故程子之传,直以不仁断之,其义精矣。
盖仁不可以多少言,此是纯是天理之公,而绝无一毫人欲之私以间之,乃谓之仁。
稍有一毫之私以间之,则天理不流行,而不得为仁矣。
犹人之有一支一节之废,则谓顽痹不仁,而不得谓之康宁人矣。
巧言令色,又非小小病乎?
大抵圣门之学,以求仁为要,其所行之者,必本于孝弟,而所以之者,莫甚于巧言令色
记者列此二章学习章之次,亦欲学圣人者知此道之为急,先务其所当务,而复戒其所可戒也。
读者深味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朋友交而不信乎?
不习乎」?
忠者,尽己之谓,凡利害关于己,则度之必尽;
利害不关于己,则易有不尽
故为人谋,鲜有忠者。
信者,以实之谓,凡称人之善则易过其实,道己之失则易讳其真,故与朋友言,鲜有信者。
处心之病也。
传之于师,不习之熟之,则无以得于己,不过口耳之传尔。
问学之病也。
三者皆日用行事大节目处,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以是切身大病
日常加省,惧其或有存焉,可谓自治之笃矣。
而于三者之中,本末有序,而质文相发,又得其所入道成德之要。
所以卒能全归其体,而传圣人之道欤?
学者以之为标的则不差矣。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此章最可玩。
圣人之言,小大浅深纵横颠倒无不混沦
处夫道者治也不曰千乘之国,而曰道云者,治其事也,以政言
道其理也,以为政者之心
其目五者,则皆其心之所存,而未及为政,乃所以为政之本也。
敬事者,心存于事而不苟也;
信者,令信于民而不数易也;
节用者,俭而不妄费也;
爱人者,惠而不伤也;
使民以时者,于农隙而使之也。
此五者,夫子诸侯之国,至近而易行矣。
然皆治道当务,至确而不可易,至要不容阙。
推而极之,虽天下亦不外此,而尧舜之治,亦不过此。
合五者而观,又皆以敬为主,盖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乃心生道,而万事根本所以成终而成始者也。
为信而不敬,则出令必苟,而不能确定矣;
节用不敬,则所节必苟,而不有常度矣;
爱人不敬,则所爱必苟,而不免姑息矣;
使民不敬,则所使必苟,而不复计其劳逸矣。
又自上顺而观,敬而后能信,不敬事事皆苟,而不能以信矣;
而后节用不信有时乎节,有时不节矣;
节用而后爱人不节用则必至伤财害民矣;
爱人而后使民以时,不爱人则轻用民力,而不暇惟其时矣。
自下溯而观,敬事者又不可以不信不信朝令夕改,亦无从而敬谨矣;
为信者又不可以节用不节用则泛滥无度,亦不能以保其信矣;
节用者又不可以爱人,不爱人则视人之膏血泥沙,亦不能以啬其用矣;
爱人者又不可不使民以时不以时则力本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
凡小大用,浅用深用,横观竖观,颠倒而观,无所不通,而无所不圆
由圣人胞中,浑沦太极之体,随所感触不觉流而为此语,皆莫非自然而然,非有意于安排布置,此其所以为圣人欤。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孝于亲,弟于长,谨其行,信其言,广爱众人,而亲炙仁者,此皆日用行事要处,而应接有事之时也。
其时,须各尽其事。
及事之后,有馀暇之力,不可以虚度时光,必用此馀暇之力而学《诗》《书六艺之文。
斯文所载者,亦不过此等事之理,及圣贤行之而已
如是而为孝弟如是而为谨信众,如是其爱仁,如是其亲,莫不各有其理之所当然纲条节目,粲具于其中
如是而为舜、文王之孝,如是而为王季叔齐之弟,与其所已行,莫不各有一定成法可覆也。
吾以所行之馀力,从事于此,则本质先立,而良心不放,有以致知之地矣。
其于讲究理之当然考订圣贤成法固有所根著而知之也必精。
既知之精,有以悟此理之当然,则于行也不疑而必益确;
有以圣贤成法,则于行也有證而必益力;
行之既确而力,由是而复致知也,必又精而益精矣。
每日之内,致知力行随时更迭,而展转互相发其味,无有穷矣。
苟于馀力而不学文,则所行虽力,必不免私意,而不能中节,将如剔股刲肝之孝,抱桥之信,反陷于不孝不信不自知
未有馀力,遽辍而学文,则又废人事而旷天职,虽所知之精,亦何与于我?
然则德固不可以一日不修,而学亦不可以一日而不讲也。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人之贤,而自改其好色之心,则诚于好善矣。
事亲自爱其力,则诚于孝矣。
事君不自有其身,则诚于忠矣。
朋友言而信,则诚于交际矣。
四者皆人伦大者,而无所不用其极,学以明人伦不过如是而已
子夏谓人能如是,则得为学之道矣,虽或以为出于生质之美,而非由务学之至,我必断然谓之已学矣。
盖深以实行非学不能笃,而疾时人于学不务实,但词气抑扬之间,少有过中,其流弊必至废学不若上章圣人之语,意圆而无弊也。
大抵生质之美有限易穷,务学之益无穷不可废,以生质之美而加之务学之益,则磨刮愈见精粹润泽愈见辉光心与理相涵而知愈密,身与事相安而守愈固,其所有限易穷者,将通为无穷矣。
若谓质美已得学之道,而不必更学以为质之副,则所美者终涉于粗而不精,而阴亦不能私意之杂。
至于而或变焉,又将忽反陷于恶而不自知矣。
是则此章之流弊,可不以为警,而上章之旨,可不深体以为日用准则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则俨然人望而畏之。
轻乎外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
主者,心以为重,无时不在是也
忠者,尽己之心而无隐也;
信者,以事之实而无违也。
忠信为主,则真心常存,而事事皆实矣。
所以责善辅仁,与胜己者处,则己有益
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
过者,动之差,知而速改,则复于善,而为无过,若畏其难而不勇于去之,则过遂成而为恶矣。
此皆君子自脩之道当然,而不容一阙者也。
盖以威重为质,则立德有基矣。
必学以固之,则基壮而不摇矣。
必主忠信以实之,则日积而日崇矣。
必胜己者以辅之,则日益日进矣。
又过而必速改,则恶日消而进善之路不格,遂可驯至充盛辉光,而成其德矣。
切哉,圣训自治者,所当汲汲从事也。
或曰不如己之说,自谓人不如己则生自满之心,必胜己者而后友之,则胜己者又将视我为不胜己而不吾友,则如之何
闻之师曰:人之贤否优劣,自有定则,非彼我好恶所得私,而吾于应接,或亲或疏,或高或下,亦不容分别为嫌也。
故于齿德殊绝者,则尊而师之;
于贤于己者,则尚而友之。
不如己者,虽不当就,而求之以为吾友,亦必有以矜而容之,勉而进之尔。
是皆理势必然非我之敢为自满而亦未尝轻以绝人也。
彼贤于我者,其视我亦犹是耳,而何有弃于我?
但世之人每难于胜己,而好友不如己。
乐于纵恣者,则惮直谅者之正己不敢亲;
安于浅陋者,则忌多闻者之少己而不肯问。
至于卑孱嵬琐之流,则喜其临之,而足以为高便辟佞柔之友,则悦其下己,而足以自肆
是以贤智日远,而所与居者第庸夫俗子为伍,虽有良才美质,亦交相从于小人之归而不自知矣。
然则圣人安得不直一言以警之,而何以迂为顾虑
在学亦何必舍圣人明白之旨,而妄生曲说为之迁就也哉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终者人之所易忽,而能慎之于丧,以尽其礼;
远者人之所易忘,而能追之于祭,以尽其诚厚之道也。
以此处己,则己之德厚
以此化民,则民德归于厚也。
曾子之学,以孝忠信为本,故其言如此
从而味之,其人气可见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夫子至于是邦,而必闻其政者,非圣人有求之也,子禽以求为问是以常情圣人也。
子贡答以夫子温良恭俭让得之可谓深知圣人善言德行者矣。
此五者,夫子盛德辉光,接于人者也。
盖言圣人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
以是求之云尔非实他人必有求之而得也
其亦必以求为说者,特因子禽之言,借其字而反之,以明夫子之实未尝求,亦犹孟子伊尹尧舜道要汤,特借或人之言而反之,而实未尝要之之意也。
然即此而观圣人所至风动响应,其过化存神之妙,亦略可见矣。
时君乃莫有能委国而授之政,盖见圣人仪容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
而竟莫能授之政者,私欲从而害之尔。
圣人于此,虽未足有行而亦足以为之兆矣。
一言不契,则委而去之,未尝不果,亦其济时行道之心虽切,固未尝屈道以从人也。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此观人子之法也。
其志与行善矣,又必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有爱亲之心,而可以为孝。
为人子者,本以守父之道不忍有改为之心,至有所遇之不同,则随其轻重而以义制之。
如其道终身无改,如其非道何待三年无改者?
意其有为而言,其事在所当改,而可以相迟而未改,为孝子之心,则有所不忍,而未容以遽改故也。
若当改之时至,则如之何
不容隐讳迁就,而至诚哀痛之心,则不可不存焉。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者天理节文人事仪则也。
其为体甚严,如君尊而臣卑,父尊而子卑,夫妇之有别,长幼有序截然一定不可乱。
然皆本于天理自然,而人心之所安,非圣人以强乎世者,故其为用也必从容舒泰,而无拘迫艰苦之患,乃不拂乎天理人心之本,谓之和而为可贵
如君都俞相孚父子唯诺相亲夫妇唱随长幼逊顺,其情无不交通焉,是其类也。
其他三千三百之仪,亦莫不皆然
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
小事大事无不一由之,兼指礼与和而言也。
然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和遂过而流于嫚,不复礼节而归之中,则去天理本然者远,而人心所安者荡而为不安矣。
所以不可行也。
盖礼之体严而用和本非判然相入,其严也无不泰,而所谓和者中已具,岂复有胜而离。
和也不节,而所谓严者未尝失,岂复有胜而流。
如是然后得性情之正,而为礼之全也。
若稍过中,而各倚于一偏,则其不可行均矣。
岂但之流然后不可行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近于,远耻辱也。
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此章大旨,谓人之言行交接,当谨于始,以防后患也。
夫人约信,固欲其言之必践也,然始不度其宜,则所言将有不可践者。
以为义有不可而不之践,则失其信,以为信之所在而必践焉,则害于义。
二者无一可也。
惟约信之始,必求其合于义焉,则其言无不可践,而无二者之失矣。
致恭于人,固欲其远耻辱也,然不中乎节文,则或过或不及,如望尘而拜之,类非所当致恭而致恭,则失之过,其人必不我答。
如君师长之类,所当致恭而不致恭,则失之不及,其人必为我怒,皆自取耻辱之道也。
惟致恭之始,必求其中焉,则其远耻辱也必矣。
因犹依也,所依托之始,必度其人之贤而后依之,则在我不失其所亲,而彼亦可以为吾之宗主,必不至误我之托矣。
孔子卫主蘧伯玉,于陈主司贞子则不失其亲而可宗者也。
此三者,若于始之宜约与不宜约,当恭与不当恭,可亲与不可亲因仍不早为之决,苟且不早为之审,迨其差也乃徐计于已然之后以求免焉,则亦缓不及事,而岂胜其噬脐之悔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口体之奉为务也;
敏于事者,力于行而不敢怠也;
慎于言者,择其可而不妄发也。
能此四者,其于学用功亦笃矣。
若遽足焉,自以为是,而不取正于有道,则所学不能无差,心之所求者必有非所当求,而未必先王正路,事之所敏者必有非所当敏,而未必先王德行,言之所慎者必有非所当慎,而未必先王法言,而其终亦未必遂能造极
不敢自是,而又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学质自此金经洪炉炳然为之一新,志可纯,行可粹,言可精,而大中至正之极亦可以驯造,非好学者其能之乎!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自守故为贫富所累,而有谄骄之病。
子贡货殖,盖先贫后富,而尝用力自守,已能无谄无骄,而不为贫富动矣。
故质之夫子,以验其学之所至
夫子可者所以其所已能,而复告之乐与好礼者,所以其所未至。
今就二者等级校之,无谄无骄者,但能于贫富中显然之过而已,未能超贫富之外,而进于善也。
乐则心广体胖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不自知其富,盖有超乎贫富之外,非造道入德之深潜缜密不能,而语其实,则乐必颜子、好礼必周公乃可以当之,非前之小成者所可望也。
子贡因是觉无谄无骄之未得为至,而其上又有所进焉。
抑知理义无穷学者不可以少有得焉而遽自足也,于是引《淇澳》之诗以明之。
言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夫子以其能因所已言而知所未言,有得诗》学活法,遂嘉叹而予之。
在学者而言,若安于无谄无骄,而不求进于乐与好礼之极致,乃徒切琢而不复磋磨者,固乃自足之陋。
然谄骄之病未实去,而曰吾欲乐与好礼,则是未尝切琢,而专事磋磨者,不免为虚躐之狂,亦不可以不戒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本为己,惟求其在我者而已,故不患人之不己知
若不知人,则贤者不得而师,善者不得而友,诐淫邪遁者,得以害道,便辟柔佞者,得以损德故以为患也。
然在己者有可知之实,则于人亦不容掩,而知言穷理之未至,则人之邪正亦无从而辨之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