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遗训 其一 宋 · 大宁夫人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七六、《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八
珂子暇日谓予佞佛予曰:「非也,非佞其佛也,爱其说也」。
忆予年十二三时,博取而易信,于道、释高深惝恍之论,辄皆谛听心服不疑
一室二氏像设甚谨
予母杨宜人不甚乐,谓予曰:「尔必好此,当择一以休其心,毋多歧以滋惑也」。
予固泛爱不知所从
一日读《圆觉经》,有曰:「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释卷而叹曰:儒不言生死之际,予不得闻,道则言之矣。
上焉全形超升不敢言而敢疑也;
中焉鍊真以尸假,不敢知而敢议也;
下则掇屮木实,谓可幸延,盖有不足议者矣。
一身不能有所思,有所为,惟心之恃。
身恃心,心生尘动息举作皆尘也。
有尘必有灭。
动者尘也,灭之者非尘也,无以别之,强名曰灭。
平日所以收其放心,制其轶情,约而归之正,有所愧而不为,有所慕而愿为者,皆是物也,而皆托于幻。
譬之寐然高枕而卧,百无营为,湛然若虚,不梦不觉,是心灭也。
金珠在前不顾刀锯在后而不怵,是尘灭也。
有喜有怒,以心制之,泊然无思,亦无以制,是灭灭也。
尚存出入息,何也?
非幻之比也。
能存出入息,则形不死
能存非幻,即性不死矣。
此佛之所谓法身常住,如海湛然者,非是经其孰能预于此哉。
世之人有二说
弗之信者,以为人受体父母,以五行之禀,为五官之用,气尽而死,如膏竭灯烬
之者以为之死而已,智愚仁鄙,其禀不同其所用是者,出入死生而莫之竟。
观之人生,幼则无所知,老则耄于识,是随形而生者,必随形而灭,则前之说理也。
有所思而兆于梦,无所感而息焉。
死生大梦也,恶知其不出入于或兆或息之际哉?
则后之说亦理也。
为性消长,既耄矣,而不还于幼之无知,则形尽耳,性何预焉。
有疾则不能思,今刳而出之,一脔肉耳。
所谓用其思者,何所托以出入耶?
二说至此皆穷。
所以有感非幻之妙,而未能至也。
予既爱其说,而求其至,则固将尊其人。
他日翻经问,有会心,辄为之喜而不厌
老勌难概陈,特诵其一二,以释汝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