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又答徐子融论诚书 南宋 · 陈文蔚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三、《克斋集》卷二
文蔚顷承示教诚」说涵泳久之,方敢作答,又以不满意,不欲呈浼,今请言之。
来教云「有所谓诚之理,有所谓诚之德,有所谓诚之事」。
不知诚之理、诚之德、诚之事就当体而言耶?
有所指而言耶?
先生曰:「以自然理言之,则天地之间,惟天理为至实而无妄,故天理得『诚』之名;
德言之,则有生之类,惟圣人之心为至实而无妄,故圣人得『诚』之名;
至于随事而言,则一念之实亦诚也,一言之实亦诚也,一行之实亦诚也」。
不曰诚之理、诚之德、诚之事,但曰以理言,以德言随事而言。
今乃曰诚之理、诚之德、诚之事,其言似近而实远也。
借曰理指天理而言,德指圣人之德而言,固为天之理,非诚之理;
圣人之德,非诚之德。
先生天理真实无妄,非诚不足以明之,故名之曰「诚」。
圣人之德,又不过全此天理而已,而无一毫人为之伪,故圣人之德谓之诚德。
先生以「诚」之一字名天之理、圣人之德,兄反而言之曰诚之理、诚之德,一转语之间,殊不相似也。
至于随事,则亦随人念虑言行之实,而以诚归之,非诚之事也。
来教又引明道先生语,文蔚顷年一见先生,便获闻此论,云「修辞立其诚」,其字当细玩
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诚即指忠信,故曰「立其诚」。
当时议论甚长,不暇悉举。
明道先生言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
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其言亦甚分明
今来教既引其言,乃谓「非法不言」,其修辞之谓乎?
非道不行」,其立诚之谓乎?
如此行之亦不错,但恐非经意,复非明道之意耳。
顷闻先生曰:「此是圣人事,未有着力处,学者须是敬以直内为可持守」。
文蔚因问:「忠信还如程氏说,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否」?
曰:「非也,此是实理」。
以此圣人之事,非学者所及
吾辈工夫无如择善固执之之为要,《中庸分明曰「诚之者择善固执之者也」。
择善而后明善,知之事也;
固执而后不失,行之事也。
要之必先而后能行。
尊兄止欲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或有非法非道处,自家不曾识得,反以为合法合道,而言之行之不疑,则何以为诚也?
是以子思孟子言诚,皆以明善为先。
先生或问》亦曰:「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如为善,而不能不为;
其如是为恶,而不能不去」。
则其言亦以知为先也。
夫诚之义训先生既以实字为言,盖无所不包非凡专悫可以尽之
有如来谕前面杂引许多诚说,究其到底只是一个谨悫看了,非惟失却易意,恐亦小却诚。
先生言:「近世儒者知诚之为实理,而不可以专悫如是,凡言诚者,遂废其心之实,而一于理之实。
是以为说太高,而或经文本意,正犹知爱不足以尽仁,而凡言仁者,遂至于无事之可训,其亦误矣」。
此言盖救过高者之失。
今若就一事之而不求其理之全,则彼固为高而此反为不及矣。
大抵先生文字须是浃洽贯通与看,将圣贤言诚处类聚求之,则头头项项,无适非实
虽或以理言,或以德言,或以事言,盖皆不外乎实也。
吾辈先须识得天理之无妄,而一言一行之间,又积累而至,则庶几乎诚矣。
鄙见如此不识高明以为如何
或有未然,更乞详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