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时务策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五五、《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二七
问:天道运于上,人事修于下,假天道以纪人事者莫大于建元所以三才大一统,系万事而诏来世也。
然考之往古,按之当今,其为说不一,而其为道不同也。
元之为义,古未有也,三《传》兴而索《春秋》于一字之间,亦曰国君始年耳。
汉儒宗之,乃曰辞之所谓大,又曰法五始之要,其意则曰,示大始而正本也。
是果夫子之意耶?
古之所谓年者,以岁之登而为言
夫子作《春秋》,而岁之登者曰「有年」,《左氏》述当时之言不可以五稔,盖此意也。
然唐、虞、夏皆曰载,商独曰祀,至周而后曰年,亦岂无义耶?
三王之道何其异指哉?
秦、汉以前,有初即位之元,而未有所谓改元也。
文、景之世有所谓后元中元,而元之为号犹未至于纷纷不一也。
自时厥后,或以事名,或以功名,或以瑞名。
名之不同,其孰可取乎?
频年而辄改,或累年一改,或数十年而不改
改之不同,其孰可法乎?
王事大体当世急务,果何取于此
二帝三王之意,其亦有所合乎
天子嗣登宝位六年于兹,乃独有取于汉之武帝,与夫章圣皇帝故事,易「嘉泰」之名以幸天下,德至渥也。
亨嘉通泰之义,诸君讲之熟矣,其铺张扬厉,以侈当世盛典,与夫古今不一之说、不同之道,其悉言之,毋略。
问:董子曰「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以今观古,何其不然耶?
直道而行者,此民也,今也,德色谇语反唇相稽
成人有德者,此士也,今也,随□以败业,窜窃规利
退食自公者,此吏也,今也,舞文绳下徇私背公
岂向也善而今也恶,向易治而今难化耶,何其俗之戾也?
谓化有未至耶,圣天子恭俭玄默无愧于古矣。
谓法有未密耶,国家令明具,无隙可乘矣。
谓令有未明耶,诏旨之下,谆复详悉,如见肺肝矣。
而要其治效,茫如捕风甚至建一议、造一事往往之而不应,为之而无成
理财之法至析秋毫,而财终不可丰;
养兵之费如奉骄子,而兵终不可强。
边陲备禦未固,祖宗之竟土未复,雷霆异、地震之变,与夫淮甸饥旱之灾,所以上勤圣王宵旰下贻廷臣之隐思。
欲起而更新之,乃以是岁之春,特命改元,以庶几亨嘉通泰之治。
猗与休哉!
士生斯时何其幸耶!
风俗之未美,教令未孚事功之未举,灾变之未销,当必有说以处此,以日进亨嘉通泰之实,其悉陈之,有司将以复于上。
问:任司牧之寄者曰君,任辅君之责者曰相。
君相同心一体,以阶天下之治者也,辅相之责岂不甚重哉?
姚崇十事天子,论者非之。
嗟夫崇之虑亦深矣!
宰相无所不统,古所谓百揆云者岂得历数预防之耶?
傅说胥靡而暮辅相干戈甲胄刑赏祭祀未尝历历为其君言之也。
或者乃曰「宰相不亲细务」,此又何耶?
是故旁求俊彦宰相责也,而后世乃有除吏尽未之嫌。
九职九赋冢宰责也,而后世乃有问廷尉之语。
狱者生民之命,天子所与三公九卿坐于槐棘之间而听焉者也,而阅讼牒或者以为失体
然则又将孰从耶?
恭惟天子登大宝七年于兹擢用二三大臣,委之以政。
兹者亲洒宸翰,赐之《书》之《说命》,《诗》之《天保》,《易》之《泰》卦,其相与意可谓至矣。
然求之今日,则国是未定也,风俗之未醇也,文武之臣尚未能副朝廷之用也,下至狱讼之未清,簿书期会未能不稽违,则庙堂之上亦岂得深思熟虑,以副吾君眷倚之意乎?
「黩于祭祀一语,而「无丰于昵」,尚不能不赖于祖己之训,则君臣之际岂不甚难矣哉
以前数者之弊,当圣贤相逢之日,更革作新之,又岂无其道耶?
酌古人大臣之体,明今日大臣之任,其悉言之,以裨庙堂末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