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通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八八、《水心别集》卷八
言仁、义、礼、乐归于唐、虞三代儒者之功也;
言仁、义、礼、乐,至唐、虞三代而止,儒者之过也。
仁、义礼、乐三才之理也,非一人之所能自为
三才未尝绝于天下,则仁、义礼、乐何尝一日不行天下,古之圣人之而知,后之君由之而不知
之者其所与天下共由之,而不知之者亦以其所不知与天下共由之,是则有差矣,然而仁、义礼、乐未尝亡也。
儒者述道,至秦、汉以下阙焉,其意以为唐、虞三代圣人自为之欤?
善哉王通氏,其知天下之志乎!
其有能为天下之心乎!
何以知之?
以其能续经而知之。
孔子为《书》也至《秦誓》,为《诗》也系鲁,为《春秋》也因鲁以存义
道之所在仁、义礼、乐之所行,不专一人也。
不私一姓也,岂断是经而遂已乎
作之于前,当时蒙其治;
述之于后,万世垂其道:作者不废,则述者不息矣。
后世儒者以为六经》,孔氏之私书而已
仁、义礼、乐唐、虞三代之所独有而已
训释之,参究之,竭其终身之力于此不能至也,何暇及于当世治乱乎?
稽之于古,恍焉其若存,凛乎其若追,浩浩然言之而弗离;
验之于今懑然而不能知,邈乎其不可继而为也。
岂其徇其名而执其迹乎?
世主必曰「儒者不足以为天下」,是未必然也;
其所以致言者则有始矣。
独治唐、虞三代遗文以折当世,举当世不合也固矣。
当世不合,又将以遗后世
然而后世何为也?
将遂有尽复之于数千载之上,使无一不如唐、虞三代者乎?
抑亦三才之理,因当世之宜,举而措之而已矣
王通氏之所以独得孔子之意也。
夫通既退不用矣,于是续《书》以存汉、晋之实,续《诗》以辨六代之俗,脩《元经》以断南北之疑,赞《易》道,正礼乐
其能以圣人之心处后世之变者乎!
其见仁、义礼、乐未尝不行天下者乎!
其言曰:「续《诗》可以讽,可以达,可以荡,可以独处,出则孝,入则悌,多识治乱之情」。
乎哉其明于道者之言乎!
以道观世,则世无适非道
后世自绝唐、虞三代也,是未能以道观之者也。
《诗》有四名、五志,《书》有天子之四范,大臣七业其所去取不可得而见矣。
是以后世,庸有不可为者乎?
达制命者,得变化之心,达志事者,得仁义之几,上下之言通而天下治矣。
善哉
圣人复起,必从之矣。
三代不遗两汉道上不而方来仁、义礼、乐绳绳乎其在天下也,兼三王以施四事,是无不可矣。
虽然,以续经而病王氏者,举后皆然也,夫孰知其道之在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