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安集两淮申省状1207年2月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八、《水心文集》卷二、《景定建康志》卷三五、《南宋文录录》卷八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右逐一开具在前外,然其间利害曲折,亦复不少。
某窃照去岁虏入两淮,所残破处,安丰、濠、盱眙、楚、庐、和、扬凡七郡,其民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
今所团结,即其保聚不流徙者,虽不能尽在其中,大约已十馀万家矣。
其流徙者,死于冻饿疾疫,几殚其半;
而保聚之民,亦有为虏驱掠而去者;
散为盗贼,则又不在焉。
度今七郡之民,通计三十万家,和议未定,室庐不成;
就使和议有定,其短长之期又未可知;
此三十万家者,终当皇皇无所归宿。
盖淮上四战之场,虏敌往来之地,民生其间,势固应尔。
然自古立国,未尝不有以处之也;
无以处之,则地为弃地而国谁与共守!
设使今岁边报复急,此三十万家者,又将奔迸流徙而丧其生乎!
春秋、战国之时,画国而守,大为城邑,小为垒壁,百里之国,皆有边面,自非暴君苛政,其民未尝散之四方。
两汉以后,裂为南北,中原不合者凡数百年,人在战地,各自为家,养生送死,老子长孙,未尝有阙。
彼非有以自守,不肯轻弃其乡,安能如此!
自唐以后至于本朝,以和戎为国是,千里之州,百里之邑,混然一区,烟火相望,无有捍蔽,一旦胡尘猝起,星飞云散,无有能自保者。
南渡之后,前经逆亮之祸,近有仆散揆之寇,累世生聚,一朝荡然。
故某昨于国家营度规恢之初,以为未须便做,且当于边淮先募弓弩手,耕极边三十里之地,西至襄、汉,东尽楚、泗,约可十万家,列屋而居,使边面牢实,虏人不得踰越,所以安其外也。
汉、唐守边郡而安中州,未有不如此者也。
今事已无及,长淮之险,与虏共之。
惟有因民之欲,令其依山阻水,自相保聚,用其豪杰,借其声势,縻以小职,济其急难。
春夏散耕,秋冬入保,大将凭城郭,诸使总号令。
虏虽大入,而吾之人民安堵如故,扣城则不下,攻壁则不入,然后设伏以诱其进,纵兵以扰其归。
使此谋果定,行之有成,又何汲汲于畏虏乎!
所以安其内也。
夫徒手搏虎以幸其毙,一夫之勇也;
一夫之勇未必验,而一夫之怯,其为验也决矣。
为天下者,不以天下之大而就一夫之勇。
故某愿朝廷以谋困虏,以计守边,安集两淮,以捍江面。
使淮人不遁,则虏又安敢萌窥江之谋乎!
故堡坞之作,山水寨之聚,守以精志,行以强力,少而必精,小而必坚,毋徇空言而妨实利,则今日之所行,与汉、唐之屯田,六朝三国、春秋之垒壁,彼各有以施之,不相谋而相得故也。
伏乞照会指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