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文格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三五、《陈亮集》卷一二、《群书考索》续集卷一七
古人变法,而变文犹非变法当先也。
天下之士,岂不自为文哉,举天下之文而皆指其不然,则人各有心未必以吾言为然也。
然不然之言交发并至,而论者始纷纷矣。
纷纷之论既兴,则一人之力决不能以胜众多之口,此古人所以变法,而尤重于变文也。
然则文之弊终不可变乎?
均是变也,审所先后而已矣。
文弊之极,自古岂有踰于五代之际哉:卑陋萎弱,其可厌甚矣。
艺祖一兴,而恢廓磊落不事文墨,以振起天下士气
科举之文,一切其所自为有司一时尺度律而取之,未尝变其格也。
其后柳仲涂当世大儒从事古学,卒不能天下以从己;
杨大年刘子仪因其格而加以瑰奇精巧则天靡然从之,谓之昆体
穆脩张景专以古文相高,而不为骈俪之语,则亦不过苏子美兄弟唱和寂寞之滨而已
天圣间朝廷盖知厌之,而天下之士亦终未能从也。
其后欧阳公与尹师鲁之徒,古学既盛,祖宗涵养天下,至是盖七八十年矣。
庆历间天子慨然诏书风厉学者近古天下之士亦翕然丕变以称上意
于是胡翼之孙复石介经术来居太学,而李泰伯梅尧臣辈又以文墨议论游泳其中,而士始得师矣。
是时学校未有课试之法也,士之来者,至接屋以居而不倦太学之盛盖极于此矣。
士气方奋之际,虽取三两汉之文,立为科举取士之格,奚患其不从,此则变文之时也。
艺祖固已逆知其如此矣。
当时诸公,变其体而不变其格,出入文史而不本之以经术
学校课士之法又往往失之太略,此王文公所以乘间而行其说于熙宁也。
经术造士之意非不美,而新学、《字说何为者哉!
学校课试之法非不善,而月书季考何为者哉!
是时,士之通于经术者,神宗作成之功,而非尽出于法也。
司马温公起相元祐,尽复祖宗之故,而不能参以熙宁经术造士之意、取其学校课试大略徒取快于一时而已
则夫士之工于词章者,皆祖宗涵养之馀,而非必尽出于法也。
绍圣元符以后号为绍述熙、丰,亦非复其旧矣,士皆肤浅于经而烂熟于文,其间可胜道哉!
中兴以来,参以诗赋经术,以涵养天下士气,又立太学耸动四方观听,故士之有文章者、德行者、深于经理者、明于古今者,莫不得以自奋,盖亦可谓盛矣。
心志既舒则易以纵弛议论无择则易以浮浅,凡其弊有如明问云者,固其势之所必至也。
议者思所以变之,其意非不美矣
而其事则艺祖所难,而嘉祐之所未及也。
三年课试之文,四方场屋之所系,此岂可一朝而变乎。
学校之士,于经则敢为异说不疑于文则肆为浮论不顾其源,渐不可长
此则长贰之责,而主文衡者当示以好恶,而不在法也。
庆历胡翼之学法熙宁王文公学法,元祐有程正叔学法
今当请诸朝廷参取而用之,不专月书季考,以作成太学之士,以为四方表仪,则祖宗之旧可以渐复,岂必遽变文格惊动之哉!
古人变法,而尤重于变文,则必有深意矣。
不识执事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