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孔子閒居解1208年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三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
孔子閒居,子夏侍。
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
敢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
『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
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
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
无体之礼,威仪翼翼。
无服之丧,施及四国。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
无体之礼,上下和同。
无服之丧,以畜万邦。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
无体之礼,日就月将。
无服之丧纯德孔明
无声之乐,气志既起。
无体之礼,施及四海。
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天地矣」?
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汤降不迟,圣敬日齐。
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是汤之德也。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其在《诗》曰:『嵩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此文武之德也。
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闻。
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
『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礼乐之原即五至五至三无三无即五起,五起即能先知四方之败者。
道不可言,孔子欲无言,不得已而有言,曰「原」足矣,何必言五至
五至多矣,又何必言三无
子夏沈溺于文义之渊薮,断非一语之所能晓,敷而明之,曲而畅之,庶几或触其机也。
何谓至?
人皆有心志,即志即至,无所复至。
凡志之有所思焉,有所感焉,思亦何所思,感亦何所感?
思无所思,人自以为思;
感无所感,人自以为感。
倏然而思,思无所起;
思而又思,思无所止。
人自以为止,所止者何所?
厥思亦何物?
执之而无得,视之而无睹,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是之谓大同。
倏然而感,感无所起;
感而又感,感无所止。
人自以为止,所止者何所?
厥感亦何物?
执之而无得,视之而无睹。
或曰气,气亦中无有。
或曰心,心亦无本体。
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是之谓大同。
若然,则由志而为诗,诗亦然也。
发于礼仪,礼亦然也。
于是乎乐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乐亦然也。
人情亦岂能终月乐,终年乐?
亦有哀焉。
有所恻焉则哀,有所伤焉则哀。
或哀焉,或乐焉,哀乐相生,其变万状。
于戏,至哉!
孔子曰,此虽使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哀虽至于哭颜渊,恸矣,而不自知。
乐虽至于孟子喜而不寐,亦不可见,不可闻也。
哀乐必有物,非不可见也。
哭笑必有声,非不可闻也,而圣人断然曰「不可见,不可闻」。
众人之乐皆不可见,不可闻也,而众人自以为可见可闻也。
众人之哀皆不可见,不可闻也,而众人自以为可见可闻也。
哀与乐名也,闻与见亦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是名即实,是实即名,名与实亦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志即诗,诗即礼,礼即乐,乐即哀。
志气即天地,谓之充塞,非过论也。
谓天地合德可也,谓范围天地可也。
其曰「充塞」,乃因人心狭,固井蛙不可以骤语海,姑为是言也。
圣人之言,不可以一定论也。
或曰礼乐之原,或曰五至,或曰三无,或曰致,或曰行,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
圣人曰五至,吾曰六曰七可也。
圣人曰三无,吾曰四曰五可也。
诗与礼与乐类也,忽继之以哀,何也?
深明夫一体无二,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
是故无声之乐即无体之礼,无体之礼即无服之丧
乐未尝无声,必曰无声,非无声也,即声也。
礼未尝无体,必曰无体,非无体也,即体也。
丧未尝无服,必曰无服,非无服也,即服也。
声即无声,体即无体,服即无服,本无所异,何必言同?
惟人徒执其声,故曰无声;
徒执其体,故曰无体
徒执其服,故曰无服。
《诗》曰:「夙夜基命宥密」。
命何所基?
命何所始?
始无所始,无所穷际,谓之极宽极宥可也。
不可得而见,不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思,谓之至密可也。
曰基,曰宥,曰密,皆名也。
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声即无声,天下之至实也,而徇名与声者惑之。
圣人曰无声,所以破学者牢不可破之定见也,非以无声为定论也。
又虑学者无从而求之,使穷其本,始得其始,则得其终矣。
曰「基命」,所以原始也。
原声所始,始无所止,莫究厥始,莫穷厥终,莫执厥中。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果日闻四方矣。
无声即声,无体即体,无服即服,无本末,无粗精。
威仪实无体,其曰「不可选也」,是诚不可选也。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是固无服之丧也,即齐、斩、功、缌之道也。
于父斩衰,于母齐衰,兄弟期,降而功、缌。
哀诚有等差,皆一心之为也,即匍匐救丧之心。
以丧其亲,则为齐、斩,为擗踊,为毁瘠,一也。
非人之所为也,天也。
天即人,人即天地,即日月,即四时,即鬼神,即礼乐之原。
原无所本,亦无所末。
本末之名,因人心而生。
本末之实,不以人心而异。
人谓之本,则亦姑从而谓之本。
人谓之末,则亦姑从而谓之末。
人谓之天,则亦从而谓之天。
人谓之地,则亦从而谓之地。
人曰日月,吾亦何得不谓之日月?
人曰四时,吾亦何得不谓之四时?
人曰礼则曰礼,人曰乐则曰乐,人曰人则曰人,人曰道则曰道,曰气则曰气,曰志则曰志,曰有曰有,曰无曰无。
号名纷然,意虑杂然,而未尝不浑然寂然也,人自以为纷然杂然也。
故曰即哀乐之相生,而实不可见,不可闻也。
此非徇名者之所知也,亦非徇实者之所知也。
实无所徇,实无所实。
弃名而求实,非实也;
弃实而言名,非名也。
实非学者之所知也,名亦非学者之所知也。
知则不知,不知则知。
知则乱,则昏,不知则清明,则无所不知。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子贡以为多学而识之,圣人以为非。
孔子又曰:「天下何思何虑」?
学者茍有意焉,夫子必曰毋有必焉,必曰毋有固焉,必曰毋有我焉,必曰毋微有意象,如云气之蔽太虚矣。
四方有败,安能先众人而知之?
先知四方之败者,必其不识不知者也。
孔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而亦自先觉,何也?
意虑不作,而本清本明之性自无所不照故也。
此非口舌之所能道也,此非思为之所能到也。
人心自清,人心自明,人心自无思无为,人心自寂然不动。
思未尝思,人自以为思。
为未尝为,人自以为为。
清也,明也,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也。
知也,不知也,皆名也,惑其名者,失其实也。
子夏闻三无之论,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
是子夏未领吾圣人之旨也,圣人之旨非美盛所可得而言也,亦非言所可得而尽也。
孔子又启之曰,君子之服之也,又有五起焉。
服而念之,畅而明之。
五起,非有五者之不同也。
五起犹五节,加焉而六可也,损焉而四亦可也。
纵而言之,错而论之,无不可者。
无声之乐,气志不违。
气志即乐,匪异匪违。
无体之礼,威仪迟迟
威仪迟迟,不可度思。
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其恕其悲,孰得而知?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
得匪有得,亦匪无得。
无体之礼,威仪翼翼。
威仪翼翼,顺帝之则。
无服之丧,施及四国。
三者一旨,三者一德。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何异何同,昭明浑融。
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此敬此恭,何所不通。
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有安无危,有福无殃。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
人皆闻之,而曰不知。
无体之礼,日就月将,不勉不强,从容有常。
无服之丧纯德孔明,皓皓精白,礼乐同情。
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斯起斯止,变化不已。
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此道大通,无远弗届。
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礼亦如此,乐亦如此。
三王之德如此,天地之德如此,日月之明如此。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人无私喜怒。
天地日月即人,人即天地日月。
以为异者,耳目思虑之所及也;
以为同者,非耳目思虑之所及也。
非是有非,非及不及。
天人无违,故帝命之。
人而违天,私意作之,故天命去之。
得此道者谓之圣。
圣无不敬,敬非人为,是日跻,为则堕矣,莫克进矣。
进亦匪进。
人言曰进,姑亦曰进。
是进无思,是进无为。
自然昭明,自然暇怡。
寂然浑然,融融迟迟
所以顺帝则者在斯,所以作式于九围者在斯。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寂然浑然,其教我也昭然。
自地而上,莫非神气。
神气之可指者如风霆,风霆作而芽甲形。
庶物露生,寂然浑然,其教我也昭然。
其在我也,为百骸,为九窍,为视听言动,为气志嗜欲。
寂然浑然,又何其清明,又何其如神也。
即人即神,姑曰如神,何以验其神?
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天欲降雨,山川先云。
宣王未出,而临莅天下也,而岳先降神,生甫及申。
何为乎其神至如此?
道通为一,其心甚神。
神无方体,《易》曰「范围天地」,天地在吾心量中也。
子思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
万物者圣人实发育之也。
此道非圣人独有而众人无也,天下之所同也。
自此而上,千万亿年皆此心也。
自此而下,千万亿年皆此心也。
天者,宣王之高明。
地者,宣王之博厚。
山川,宣王之流峙。
云雷风雨,宣王之震动散润。
嵩岳宣王嵩岳
申甫宣王申甫
在古不为先,在今不为今,在后不为后。
浑然寂然,昭然不澄,治而常清,不思虑而常明
何独圣人为然?
又何独宣王为然?
乐平有老士王者,曩数年梦令遣胥致命,俾成先圣之宫。
且召之食,期日二十有七。
至是默符曩梦,期日正同。
故王老感异,捐金特盛。
此亦王老之有开必先也。
于戏!
人皆有是至灵至神、古今一贯之心,即天地之道,即礼乐之原,即文武之德,即三代之德。
而不知自贵,不知自爱,殊可念也。
能自知者,千无一,万无一。
自知诚鲜,而常知常明者又鲜。
自知者,孔子谓之「知及之」;
常知常明者,孔子谓之「仁能守之」。
自知非意虑之所及,亦非舍意虑之所为。
意虑交作,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人皆有是明德,而不能以自明。
能自明而又不能常明,有时乎昏,则不可以为仁。
仁者觉之,医家者流四肢不觉为不仁。
先儒尝举此以明仁无一物之不觉,无一事之不觉,无斯须之不觉。
如日月中天,如水鉴昭明。
常觉常明,自觉自明,昼夜通贯。
颜子进乎此,故曰「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馀日月至者,如仲弓之徒,亦可以言仁,惟日月之外亦昏亦违,可以言仁,不可以言尽仁。
颜子几于尽仁矣。
孔子六十而耳顺,则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慈湖先生遗书续集》卷二。)
此篇之前原尚有语录二则,其一则「学者当先读孔子之书」已见《遗书》卷一五《汎论学》篇,今删;
另一则「先生曰勿尽信非圣之书」今亦移于《汎论学》,此处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