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语 其四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三一、《慈湖先生遗书》卷一一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知群弟子以我为有知也,故告之曰「吾有知乎哉无所知也」。
尝有鄙夫来问于我,鄙夫易于答,而我空空无所有,无以告之,我不过叩其一二端,而我已竭矣。
详言胸中实无所有实无所知
而群弟子往往多谓孔子必有高识远见,而不以明告,故疑孔子为隐。
吁!
使孔子有知,则无以为圣人矣。
有知有意孔子每每门弟子曰「毋意」,则有意何以孔子
其所教人,特去人之蔽尔。
汲古问:「孔子云空空如也』,其义当如何解」?
先生曰:「孔子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虽有鄙夫来问于我,我亦空空如也无可为答。
不过叩问其一二端,而我已竭焉,无复可言矣。
言即不言不言即言。
知即不知不知即知。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此皆平常,初无高峻难行之状。
孔子明示中庸庸常之道,所以学者求道高深幽远之弊。
又谓我实无所有
门弟子多疑孔子胸中有所蕴蓄不以尽告,故尝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无隐乎尔」。
又曰:「吾有知乎哉」?
鄙夫问于我,易于酬答矣,我亦空空如也不过叩问一两而已竭尽无可告者。
乌虖
孔子如此谆谆明告,而学者率不领会立意植我,如胶如漆,如荆如棘,如铁如石,然本有无无方道心何从清明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运而往,自生至死流逝如川之急。
常情恋景著物,多不悟时运如此之迹,故不勇于道学
圣人斯言,所以警诲学者深矣。
乡党一篇,皆夫子变化,如四时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人惟睹其变色屏气勃如躩如,礼节纷然,而不知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汲古问:「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以自德行而上孔子言也,德行而下门人之所记也,如何」?
先生曰:「晦翁集注》:弟子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
某因其书字不书名,此非孔子之言。
分为四科,又害道。
孔子曰:『心之精神是为圣』。
孟子亦道性善,言必称
此书德行则善,而谓宰我子贡止于言语冉有季路止于政事子游子夏止于文学,则害道。
子夏虽为小人儒,使西河之民疑子夏夫子,以言不称师,而曾子责之;
孔子子夏未尝弃绝忠告无隐
况馀子虽不及,而精神之圣盖人之所同,奚可止科之以言语,或政事,或文学乎?
不可
吁,以孔门而知道者如此之寡,无惑乎子夏子张子游有若圣人曾子,而曾子可也
一贯之妙,知之者有几」!
汲古问:「夫子季路问事鬼神,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宰我问鬼神之名,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
也者,鬼之盛也。
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圣人之言也。
先儒又曰:『鬼神者,造化之迹,二气良能也』。
又云:『鬼神自家要有便有,要无便无』。
又以心无死生几于释氏轮回之说,如何」?
先生曰:「人鬼生死实一,非强一盖人道之大,通三才,贯万古
分而言之,有气有魄,合而言之,一也。
魂气轻清,其死也,复于天,体魄则降,而复于土,天地之分也。
孔子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
中庸》曰:『天地之道,其为物不贰』。
天者,吾之清明非特吾之魂气归于而已
地者,吾之博厚非特吾之体魄复于地而已
人心广大虚明变化万状不出于中。
其曰范围天地发育万物岂特圣人如此圣人先觉心之所同然尔。
德性无生何从有死?
二道也。
此道昭然不可亟语于庸人之前,惟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庸情魂气归天,如彼其高,体魄归地,如此其下,以为不可合而为一
达者观之,未始不一也。
人之骨肉弊于下阴,为野土,此吾之地;
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吾之天。
百物皆有此地,皆有此天。
天地精妙,名之曰鬼神
如曰祖曰考者,圣人使民祖考精神终不泯灭,遂制为祭祀之礼,筑宫以为庙,设宗祧以序远迩亲疏,顺人心亲爱等杀所以教民反古复始追思祖考,不忘其所由生也,皆由乎人之本心之孝。
而又使之报以二礼早朝祭事,有燔燎膻芗萧光见焉,此以报气。
气,神也。
教民反始所以祖考之神也。
至于黍稷,羞肝肺首心,间以侠甒齐酒加以郁鬯,臭阴所达,此以报魄。
魄,鬼也。
教民相爱,以通祖考之魄也。
上下用情孝事其亲,鬼神合一生死无二岂不甚明?
人自以为二尔。
故曰反古复始追思祖考,而不忘其所由生。
是以致敬发情竭力从事不惟吾道心之孝,而亦教民也。
学者当以圣言自信,毋以异说滋惑」。
汲古先生之诲,乃知人心与天地鬼神心通一无二。
虽云贤愚有异,而此心初无少异。
惟知者由之,则清明在躬,愚者失之,则昏蔽不反
释氏自云能觉礼教则不知矣。
先生曰:「释徒多昏蔽,误读《梵网戒经》,不礼拜君父母,大悖逆大坏人心大败风俗」。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众人皆谓过愈于不及圣人独谓过犹不及
开明天道于是为切。
人心即道,是谓道心,特以或加之意而过之,或畏惰退缩不及之耳。
使子夏无畏惰之心,则子夏之道心无恙也;
使子张不于心外而加意焉,则子张之道心无恙也。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此亦过犹不及之意。
道心人所自有,本不必更求
或于其中生进意,或于其中生退意。
进者去其进意,退者去其退意,则道心无恙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圣人此问,谁则无他日欲有所为之志,曾皙独无
子路率尔而对,有、华再承师问而对;
及皙再承师问,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亦无所言。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于是不容自已,乃徐而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此数语者乃适然暂语,非中怀本说,悠然澹然无所止倚,即文王不识不知,即夫子不知老至。
故夫子曰:「吾与点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大哉克己复礼之训乎!
孔子而来至于千有馀岁,学者罕有知其解者;
知其解者,大道在我矣。
克有二训:能也,胜也。
左氏》谓楚灵王不能自克继以孔子克己复礼之言为證,是谓克为胜,而未必孔子本旨果尔也。
颜子粹然之质,加以屡空之学,虽未能至于无过,过亦微矣,何俟于克而胜之也?
诗书所载多以「克」为「能」,况此孔子又继曰「为仁由己」,殊无克胜其己之意。
一「己」字无二义也。
大哉,己乎!
孔子而来至于千有馀岁,知其解者鲜矣。
本无过,本与天地为一,亦能范围天地,亦能发育万物
不独圣人有此,夫人皆然与人同尔。
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
孟子亦曰:「仁,人心也」。
道在我矣,何假他求?
我即道矣,何必复求?
颜子劳于钻仰,欲从末由,尚疑道之在彼,孔子于是教之以至至简之道,曰:能己复礼则为仁矣。
礼亦非己外之物,礼者我之所自有。
凡礼之所有,皆我心之所安,复我本有之礼,斯已矣,复何所为
是己尚足以范围天地则天下安不归吾仁?
再言由己,所以仁道之在我。
颜子于是领会犹疑其复有条目之事。
孔子又告之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盖曰不过而已矣,无他事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云云
孔子所与颜子终日之言,惜乎其不记。
颜子聪睿静止,闻即领会无疑可问,故如愚。
孔子省察其私,见其有启发之状,与未与言之前不同,此颜子之始觉也,是谓「知及之」。
至是又问仁守之道,夫子告以能克己复礼则仁。
礼者,道心发见于文为之名。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皆吾心所自有,以动乎意而放逸,始失之。
今复我本有之礼,无一点私意,则孔子所谓「心之精神是谓圣」。
虚明无际万善具足,谓之天下归仁不为过
傥如诸儒谓克去己私,则为仁由己,又非己私
况己启发洞觉,虚明无我本无己私可克。
仁守之道,蒙养而已非礼视听言动,初不必求诸外。
孔子发愤忘食,盖用非思非为不识不知之力。
此惟觉者自知颜子自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之旨,即精神谓圣之心。
左氏》谓楚灵王不能自克,继以克己复礼之言为證,是训「克」为「胜」,恐非孔子本旨
先生汲古曰:「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晓得否」?
汲古对曰:「克谓克尽己私天理浑全所以为仁。
所晓者止如此」。
先生曰:「克有二训:能也,胜也。
左氏》谓楚灵王自克,继以孔子克己复礼之言为證。
是谓屡空之学,虽未能至于无过,过亦微矣,何待于克而胜之?
诗书所载多以克为能,况此孔子又继曰『为仁由己』,殊无克胜其己之意。
大哉已乎
孔子而来至于千馀岁,知其解者鲜矣。
本无过,与天地为一,亦能范围天地,亦能发育万物
不独圣人有此,夫人皆然与人同尔。
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
孟子亦曰:『仁,人心也』。
道在我矣,何假他求?
我即道矣,何必复求?
颜子劳于钻仰,欲从末由,尚疑道之在彼,孔子于是教之以至易至约之道,曰能克己复礼则为仁矣。
礼亦非己外之物,礼者我之所自有。
凡礼之所有,皆我心之所安。
复我本有之礼,斯已矣,夫何所复为?
自是己尚足以范围天地则天下安得不归吾仁?
再言『由己』,所以再明仁道之在我。
颜子于是领会犹疑其复有条目之事,孔子又告之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盖曰不过而已无他事也」。
先生又曰:「颜子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
此时犹未觉。
及问仁与请问其目,此时方觉,故曰『请事斯语」』。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
明即远,远即明。
孔子知子未必喻明之道,故又曰远。
道本近远,惟人苟徇浅近日用逐逐不知广大,故曰远。
然而学者求道于远,不悟不出乎此心,故又曰不远
内省此心之无无方无限量,则范围天地发育万物,何思何虑,澄然而静,自无所不照矣,故曰远即明。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不可而犹不止,亦忠爱矣,而失于过,是谓私欲,故圣人止之。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至哉圣言!
三条樊迟之所独宜,诚万世学者要路
人心即道,不必雕琢特有以害之,故圣人之训惟治其害人心者。
居处不恭放逸而此心失矣。
执事不敬放逸而此心失矣。
日用万变无非执事常敬,则虽动而常静。
与人不忠,则变而为诈,为不直而此心失矣。
放逸之门,无出此三者。
窒此三门,则道心自无恙矣。
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人道大矣与天并名之曰三才非得道者不能
孔子云尔者,正以明夫道者道路,物皆由之,无所不通之义。
本无实体人性即道。
惟意起蔽兴,故智不明,故不能无欲,故慑而无勇,故陷于孤静而无艺,故礼乐不备
诚兼此数者,非道而何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道诚众人之所能知,亦非众贤所能知。
往者子贡圣人「莫我知也」之叹,又疑其不无悼道之不行,殆有怨天尤人微情也,故孔子首释其不然
人惟观孔子好古敏求发愤忘食终夜以思,是殆下学耳,安睹所谓达者
又见夫子乡党恂恂不能言,在朝,君在则踧踖如,使摈则色勃如、足躩如,入公门鞠躬不容升堂屏气不息执圭不胜盛馔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是安睹所谓何思何虑,寂然动者
莞尔之笑,前言之戏,如常人耳。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南子,从佛肸,不说骖门人,而说骖旧馆,故子贡以为学而识之,子路以为迂。
甚者陈子禽仲尼不贤子贡叔孙武叔至于见毁,而微生亩以为栖栖晨门荷蓧接舆沮溺咸致讥贬
所不可晓者。
然则所谓孔子者,果何如哉?
子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孔子不能自知而况他人乎?
孔子之欲启告门弟子亦勤矣,惟曰「二三子为隐乎?
无隐乎尔
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
终不能详言无行不与之实。
孔门诸贤犹疑其师为隐,而况门外之人乎?
可以知则可以言,孔子既不能知,则亦安能自言?
所可得而言者,特其近似耳。
子思曰:「譬如天地之无覆帱无不持载
譬如四时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四时错行,则孔子矣;
日月代明,则孔子矣;
天地之犹有愆阳伏阴日月薄食星陨,则孔子过差矣。
犹可以类而知者,犹不足以圣人之全;
不可以类而知者,如孔子告子夏曰:「哀乐相生,正明目视之不可得而见也。
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人皆以哀乐相生可见可闻,而孔子以为不可不可闻,此固众人之所莫晓而明者
以为固然,初无可疑,此非诂训所及也。
或者求其义不可得,则又曰:「是言其相生妙耳,意不在哀乐也」。
吁,彼以同异虚实揣度之见见圣人,是何异指白曰黑,谓青曰丹也!
孔子又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知此所教之旨,则孔子矣。
子击磬于卫,荷蒉以为有心瞽者固无与乎文章之观也。
子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终不言水之说。
孔子岂有隐而不详言之哉,欲致其辞不可得也。
孟子以为「取其有本」,善矣,而非圣人之旨也。
知水则知磬矣,则孔子矣;
孔子,则自知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所见何物也?
忠信笃敬也。
是物不属思虑纯实混融无始无终曾子谓之「皓皓」,舜谓之「精一」,子思谓之「诚则形,形则著」,皆不过忠、敬而已矣。
忠信,不妄语而已不为而已无他奇也。
笃敬亦犹是也不放逸而已矣,不慢易而已矣,无他奇也,中庸而已矣。
动乎意而支离,则失其忠信,失其笃敬矣,失其「皓皓」、「精一」者矣。
子曰:「君子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此言学者之序,义以为质,则己私不存洞然无我全体为义。
行之重轻进退之节,是为礼。
至于孙以出之,则纯熟和顺矣。
至于一出于诚,心无有他,而自合乎义,自中乎礼,自孙出而顺,是谓成。
孔子又尝语子张曰「立则见其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者,即忠信也。
孔子曰「主忠信」,明忠信为主本也。
诚信无说之可言无义之可寻,诚信而已矣,此之谓道心
君子没世而名不称焉」,此非病其无名,病其无实也,有实则有名
其上曰「君子无能焉」,下曰「君子求诸己」。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则是学非思也。
然则子曰「我学不厌」,曰「用力于仁」,皆非思也。
又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又曰「不知老之将至」,的然无所知也。
又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
是不逆不亿而亦先觉其诈不信,果无俟乎思虑也。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明天下之实道也。
吾心清明无体,而变化云为,如四时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而天地无思无为也。
呜呼,此孔子之学也,亦天下万世道者之学也。
故曰:「哀乐相生,正明目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然则不足以言之。
孔子曰「学」者,盖道心初觉,虽纵心皆妙,而旧习未尽泯,日用万变,微有转移,皆足以蚀吾无思无为之本。
明是,故不可以不学,而学非思也。
不学之学,非力之力,不可以有无言,不可以作辍言,不可以动静言,不可以虚实言。
然则何以旧习
何以转移
道心发光,如太阳洞照,过累之泯,如雪入水,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是谓蒙养,是谓用力于仁。
圣门讲学,每在于仁。
圣人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又曰:「力行近乎仁」。
以此知仁非徒知不行之谓。
目视耳听,鼻臭口尝,手执足运,无非大道之用;
而有一私意焉隔之,不觉不知,谓之不仁可也
然则仁者,谓己常觉之,非徒而已
圣人曰「造次于是颠沛于是」,非徒而已也。
又曰「不仁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非徒知而足也。
又曰「惟仁者好人,能恶人」,必于好恶间验之,非知者所能也。
又曰「观过斯知仁矣」,必无过而后谓之仁,过失未尽去,未可谓之仁也。
颜子之问以「克己复礼」,答仲弓之问以「敬与恕」,答司马牛之问以「讱其言」,答子张之问以「能行五者」,答樊迟之问以「爱人」,又答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无非即实履以语学者
之者本末贯通浑然天成,即孝弟忠信,即无声无臭之妙,即戒谨恐惧,即不识不知之则,即人伦日用,即惟精惟一之极。
未达循循慎谨业业恭愿不失为寡过之士,必无异端。
猖狂妄行,为小人之无忌惮
是故儒者不可不以仁为己任用力于仁,圣人深志
三月不违亚圣之仁;
日月至焉,诸子之仁。
仁者为能静,知者虽得乎动之妙,终不及也。
仁者乃能寿,为其念虑閒静,气凝而意平,长年之道也,此固非知者所能到。
学而不仁,非儒者也。
自古道者寡,故先儒误释孔子「知及之」一章以为创业以知,守成以仁。
况乎易·系》又曰:「圣人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秦二世而亡,正应夫「知及之,仁不能守,虽得必失」之说。
呜呼痛哉!
是无惑乎自秦汉而下治日少,乱日多也。
下系》之言虽非,子曰「犹未至于甚悖也」。
大宝者,谓位可以行道孔子得位,道不可得而行,故云。
先儒用以證「仁守之」,则大乖矣。
自秦汉以来号英杰豪雄者,率以权谲攘夺土地,视杀人如刈草菅坑降不知其几千万,往往以此为「知及」,故肆行无忌乌虖痛哉!
君子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知道之谓知,不知道何足谓之知?
医家者流四体不仁无所知觉者,盖知者虽觉,而旧习未能顿释;
纯明无间,所觉无亏而后曰仁。
颜子三月不违仁者三月澄然,非思非为,照用无方纯明无间也。
三月之外不无微违,不远即复。
孔子发愤忘食,为之不厌,犹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某之行年二十有八也,居太学循理斋,首秋初夜,燕坐于床,奉先大夫之训,俾时复反观
某方反观,忽觉天地内外森罗万象幽明变化有无彼此,通为一体
曰天,曰地,曰山川草木,曰彼,曰此,某皆名尔
方信范围天地空言发育万物空言
惟旧未易释。
后因象山陆先生「扇讼是非」之答,而又觉某澄然清明安得有过
动乎意始有过
自此虽有改过之效,而又起此心与外物二见
一日因观外书,有未解而心动,又观而又动,愈观愈动。
掩书夜寝,心愈窘,终不寐。
度至丁夜,忽有如黑幕自上而下,而所谓窘者扫迹绝影
流汗沾濡泰然,旦而寤,视外物无二见矣。
亦有小人而觉者,但不改过,是为无忌惮之中庸,是谓「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而不大受,则道不明
小人大受,则为无忌惮之中庸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视未能不蔽于物,奚可不思明
听未能不蔽于物,奚可不思聪
色患不温,恶得而无思?
貌患不恭恶得而无思?
言有未忠,恶得而不思忠
事有未敬,恶得而不思敬
既有疑,恶得不思问?
既有忿,胡可不思难?
见得矣,则必思义,苟不见得不必思义可也
有病施药,人之无病者寡矣。
当思不思则罔,不必思而思则赘。
不可罔,亦不可赘。
初学之思即成德之无思,成德之无思即初学之思。
思非劣,无思非优,致优劣之见者,不足以学道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自有天地以来至于今,不知几春几夏几秋几冬矣,而识其春秋冬夏者有几?
不知百物几生几死,何止百物,人自谓吾识某物某物生,某物死,而实能识者有几?
孔子哀乐可见不可闻,而春秋冬夏可见可闻乎?
又谓庶物露生无非教,不知如何而教也。
此教不可见不可闻,即可见可闻。
言即无言,无言即言。
此非梏束于形体沈溺文义胶执意见者所能知也。
惟洞觉者自知,未至于洞觉者终疑。
疑即知,知即疑,一以贯之,妙不可思。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众人无知安能至于道?
惟遭亲丧,乃能自致
何以明之?
人心即道,本不假求,因物有迁,始动,始放,始昏,始乱。
初遭亲丧哀痛由中全体真实,全无计度,全不顾利害,全无其他念虑纯然道心,但人自不觉尔。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人之所以营营不已意欲前进者,以不知命也。
知命,则吾之所处皆命也。
贫富,命也。
贵贱,命也。
其居此位,处此室,衣此衣,食此食,毫发皆命,非人所为也,则庸何求?
无求无所用其思虑
人之所以进学不已者,以其能约于礼也。
知约于礼,则一进一退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一予一取,皆有正礼不可移易,故曰立于礼。
礼,道之所在
至于知言之妙,则非方术之所可施,非思虑之所能到。
人心自明人心自灵,无作好,无作恶无思无虑,自清自明,自能知言,自能知人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即今所居何位何所,所饮食,所衣服,其贫富,其死生,皆命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小人以为亦有以无道之而得者,非命也,不知所得者亦命也。
不以无道为之亦得,徒以无道而致后祸
故君子亦无所作为,惟循道而行。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语其默,其进其退,视听动止,无非礼
知礼,则茫乎无据无以立,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
知言不可强,明者自知不明者自不知
何由而明?
人心未尝不明
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
谓之圣,则聪明睿知不假外求
惟以动意而昏,始失其明,无我则明矣。
孔子又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水鉴」。
水鉴无意无我,故无所不照之。
今世行《论语》乃鲁语,非孔壁中古文论语》。
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鲁《论》同。
新论》云:「文异者四百馀字」。
夫《论语》乃有子之徒所集,有子尚不为曾子所可,而况其徒乎?
首篇载有子之言为多,次载曾子之言亦略。
使颜子记集,必专记孔子之言,必不失本真
今记集者见识乃出有子之下,则何以知圣言之本旨
所幸大圣之言虽纪录有差大体犹在
孔子每每止绝学者之意,每每止绝学者之必,止绝学者之固,止绝学者之我。
不能尽记,或每事记其二三则,犹可明示后世
其馀至言,当亦备记。
如今孔子閒居》一篇,《燕居一篇,《礼运一篇,及所与子思言「心精神是谓圣」,及鲁公曰:「是非吾言也,吾一闻于师也」。
孔子吁焉其色,曰:「嘻,君行道矣」。
公曰:「道耶」?
子曰:「道也」。
能详记如此,则一以贯之之道,岂不彰明也哉
鲁《论》又有异于古《论》者四百馀字,则不能无差明矣。
为文简短,多失当日语本真,故后学不克遽明。
众说殽乱,有子、子夏之徒之言害道多矣,虽有善言,惟当存之卷末不可之前篇,有问乃可因圣言而录。
论语》乃有子之徒所记,首篇首记有子之言,又不止一二章
子尚曾子不可而况其徒乎?
其所记亦难尽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记者之辞耳,非孔子之言也。
孔子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记者冠文于首,见识不逮有子矣。
所幸圣言本无瑕,故记者虽差,亦可默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