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阻江为险须藉两淮1170年 南宋 · 辛弃疾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延和殿
窃惟中兴以来驻跸临安阻江为险。
然江之为险,须藉两淮
自古南北分离之际,盖未有无淮而能保江者。
然则两淮形势,在今日岂不重哉!
臣仰惟陛下垂意边防规恢远略沈几先物,虑无遗策
然臣偶有管见,虑之甚熟,诚恐有补万一,惟陛下宽听。
两淮绵地千里,势如张弓
若虏骑南来,东趋扬、楚,西走和、庐,苟吾兵无以断隔其中,则彼东西往来,其路径直,如走弦上荡然无虑
若吾兵断隔其中,则彼淮东之兵不能淮西,而淮西之兵亦不能淮东
设使势穷力蹙之际,复由淮北而来,则走弓之背,其路迂远悬隔千里,势不相及,入吾重地,兵分为二,其败可立而待。
古之为兵者,谓其势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俱应,然后其兵立于不败之地
今以两淮地形言之,则淮东为首,而淮西为尾,淮之中则其身也,断其身则首尾不能救,明矣。
三国之时,吴人瓦梁堰为身筑垒而守之,而魏终不能胜吴者,吴保其身,而魏徒能击淮西之地也。
五代之时,南唐周师之来,盖尝求吴人故迹而守之,功未成而周兵至,然犹遣皇甫晖、姚凤以精兵十五万扼定远县,负清流关而守,世宗亦以艺祖皇帝神武之兵当之。
虏骑之来也,常先以精骑濠梁滁州然后淮东之兵方敢入寇
其去也,惟滁之兵为最后
由此观之,自古及今南兵之守淮,北兵之攻淮,未尝不先以精兵其中也。
况今虏人之势,一犯吾境,其所以忌我者非战也,忌吾有兵以出其后耳。
一出其后,则淮北之民必乱,而淮北之城亦可乘间而取,如向之海、泗、唐、邓是也
今陛下城楚城扬于东,城庐城和于西,金汤屹然所以为守者具矣。
然臣以谓两淮之中,犹未有积甲储形格势禁可以截然分断虏人首尾之处。
臣愚见:当取淮之地而三分之,建为三大镇,择沈鸷有谋、文武兼具之人,假以岁月,宽其绳墨以守之,而居中者得节制西二镇
缓急之际,虏攻淮东中镇救之,而西镇出兵淮北临陈、蔡以挠之;
虏攻淮西中镇救之,而东镇出兵淮北临海、泗以挠之;
虏攻中镇,则建康悉兵以救之,而东西镇俱出兵淮北以挠之;
东西镇俱兵,则彼兵分力寡中镇悉兵淮北,临宿、亳以挠之。
苏秦六国所以为守,而秦人闻之所以不敢出兵函谷关也。
比之纷纷纭纭,自战其地者,利害不侔矣。
如臣言可采,乞下两府大臣知兵将帅详议建立三镇去处措置施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