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善易解序 南宋 · 袁说友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七、《东塘集》卷一八
《易》之为书与天地准,更三圣而后,备学之者可以无过焉。
闳衍微深,蕴奥难见,非博学君子,明阴阳变化之用者,焉能探其妙旨哉!
王通讲道河汾推明六经之旨,自谓吾之赞《易》,述而不论
呜呼
尚然也,弗如者其曰能乎!
考古验今,释其言而解其义者,亦云富矣。
京房丁宽梁丘费直之辈,皆博通易》道杰然颖出西都不幸其文逸亡
其后王弼孔颖达相继而显焉,列于今不泯
暨于我宋,以右文兴治教化茂行,二百五六十年之内,英才俊士名世巨儒,日以汇征,多本经谊。
王、程、龚、耿数公,又皆精通于《易》而得于奥旨也。
吁!
繇古逮今,明《易》者不为不众矣,然予于此不得无言焉。
且《易》之所以为《易》者,不外卦辞》、《爻辞》、《彖辞》、《象辞》、《文言》、《系辞》兼而为《易》,皆圣人所作也。
虽其旨趣意义,微奥难明,亦不过一说而已曷尝有二哉!
奈何古今学者类皆索奇求异,各持一说,欲无同于人,以骋一己之学,殊异立言纷然不合于理者有之,悖于理者有之,遂致圣人一经之意,杂然不可考。
后之学者自是无所据矣。
且《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此《讼》卦九四爻言也,辅嗣、孔氏释之曰:「讼既不胜,若能反从本理渝变往前争讼之命,即得安贞吉」。
一说也。
东坡则释之曰:「九四所当得初六而已近于三,而强求之,故亦不克讼。
然而有初之应,即而就其命之所当得者,自改而安其政,则不失其有」。
二说不同也。
至于伊川则释之曰:「四以刚阳而居健体,无与为敌,则讼无由而兴,故不克讼。
夫以刚健不中所以好讼。
若义不克讼,反就正理,变而安贞则吉」。
三说不同也。
至若耿氏则释之曰:「九四不克讼,以刚讼柔,其义不克,而复即九五听者之命,变而安则吉」。
四说不同也。
一爻之间,不踰数句,而其意亦不过而已
儒释之,各立异见,若圆冠方履之不侔
圣人作之之意,果安在哉?
由此观之,则馀解之相异,可不言而喻矣。
予尝求诸儒训释之文,以寻奥义,见其彼此角立议论纠纷不归于一,汩于胸中,因释其当于理,明于道,优于诸解者,萃聚其说为一帙庶可归于一,而予亦得以一其心也。
否则将信彼欤,将信此欤?
异时不一,其害岂小哉
虽然,予学不逮人,则焉能众说与否也。
尝受亲庭矣,故于此自卑逊,而掇取其当者以集之。
想后之君子得是书以观之,则知予集之之际,不妄乱也。
若夫春秋一经圣人褒善贬恶之书也。
左氏自为传,而公羊、谷梁又各为传,后世学者方之六经并行也。
唐卢仝以学高世刻意春秋》,乃束三传,独抱遗经岂非传注说穿不根,有激而云哉?
卢仝尽弃三传,独以经为宗;
予求以明经,而不敢尽废其解,予之学诚下于一等矣。
汉刘歆学者信口说而背传说是末师而非往古
盖自秦火以来残编断简幸有存者,传说之功也。
或者必欲尽废之而独探微言,则朽折之馀,盖亦难矣。
支离异同之患有甚朽折乎!
则是书也,其罪我乎,其知我乎,必有论定者矣。
不然儒者六经为法,乃累世不能通其学,穷年不能究其理,则太史公有甚忧者
孔子尝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于是书,目曰《择善易解》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