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入奏乞过宫状 南宋 · 袁说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九九、《东塘集》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
臣今月二十二日,迫于爱君忧国之切,辄具奏劄,干犯天威,罪在不赦。
虽未蒙亟赐施行,而陛下优纳其言,未加诛谴,臣不胜感极涕零之至。
兹者复以事势迫切,非前日比,备位从列,职在论思岂可惮于再三不以亟告君父
陛下赐之详览
盖自庆圣节之后,今四日矣。
宰执控沥恳告百官奏疏痛切恭听宫指挥以时刻为岁。
至今未降指挥人情愈更忧惶口语沸腾杂出。
宰执百官皆是陛下亲任委使之臣,当此急难之时,上则不过竭力苦口百拜控告,下则不上章奏疏恳切俟命而已
最是百姓哗言军人偶语扇摇鼓众,思倡乱端。
人情至此陛下岂不略动宸虑,兹又传闻即有伏阙上书者,必须群众而来
万一先有此事,已是鼓动众情驯致奸人相继扇乱,岂是细事
陛下圣明如天,岂忍使朝廷事势宫阙气象一至于此
此臣所以惶惧股慄不避三渎痛哭复为陛下言之也。
为今之计,极易为力在于反掌间耳。
何者
陛下自有所疑,仍旧固执不肯一出,则臣所奏纷纷之事,中外鼓倡俄顷而生。
使朝廷诛之,则其所言,乃是顺天之理以告人主,坐之何罪以行诛戮
以此而诛一人,则祸变不可救矣。
陛下聪明神圣岂不晓此?
陛下以臣之言为信,以未过宫之事为非所安,以目下军民哗谤之言、万一生变即日决然过宫,则臣前所纷纷俄顷而定,了无一事可虑者。
此其安与危,利与害,只在陛下反掌间耳,臣所谓极易为力者此也,陛下何惜不为哉?
变生不测岂可逆料临时仓卒,必难抚定陛下岂可不动心也?
臣窃料圣意非不知过宫为必当行之事,非不知人心动摇为可忧,所以犹豫未出者,必自有所危疑
或以久不过宫,自知非便,外议纷煽,猝难抚定
因此宸衷未决,愈难一出
然臣今有一策,以告陛下
仰惟亲父亲子了无纤芥可疑
寿皇圣寿,今将七十来年,于朝廷万事愈更毫发不与
父之爱子天下大同陛下因何见而起危疑之隙?
若因浸润之言,左右之谮,此则小人大误陛下耳。
乌有亲父亲子可以浸润左右离间我者哉?
决然断无可疑也。
陛下前日寿皇批答侍从之言有云:「自秋凉以来,每欲与皇帝相见」。
此语切切爱子急急欲见之意,陛下可以灼然无疑矣。
今臣之策以谓陛下尚怀此疑,未肯即过宫,欲乞陛下先密以宸翰一缄,如家人之语,其间陛下以久不得一寿皇欲得即行朝礼,今幸已经会庆圣节翌日愿侍慈闱之意。
寿皇得此宸翰,必喜悦欣愉当须赐答,力求招请
然后陛下指挥云来日过宫,其重华宫禁卫等人并随禁卫等人,并两倍支给日食钱
陛下即时命驾如此而出,不惟陛下安心肆意,愈无他疑,而又宛转委曲,益见圣父圣子相与周旋之盛。
陛下信臣之言,即赐洒翰,亟遣中使奏达慈扆。
过宫才毕万事悉定,欢声四腾无一可陛下忧者
自此两宫欣庆父子交欢中外翕然
陛下于此之时,可以圣意可以圣躬,必无横议以扰圣听,岂不乐哉岂不乐哉
兼慈福册宝之礼,冬至上表元日举册,皆须陛下亲诣重华然后礼成
目今若更不出则是陛下以为疑,忽又不过宫,则册宝之礼,便当废矣。
陛下前日降诏播告天下,谓朕当亲率群臣恭上册宝
若此不成,则诏书之言失信天下何以立国
此尤大非便者,陛下不肯至此极也。
陛下今能一出自此以后时时可以过宫。
至上册宝之日,则翠华之出,自如顿足易耳。
陛下亲赐拔擢,事陛下如事天地,如事父母竭忠沥血,以冒天听,死有馀罪。
陛下鉴其忠诚,亟赐矜从而速行之,宗庙社稷无任幸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