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与李宰书 其二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八、《象山集》卷一一
来教谓「容心立异不若平心任理」,其说固美矣
然「容心二字经见,独《列子》有「吾何容心哉」之言。
平心二字亦不经见,其原出于《庄子》:「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其说虽托之孔子,实非夫子之言也。
固自寓言十九,其书道夫子言行者往往以致靳侮之意;
不然,则借尊其师;
不然,则因以达其说。
皆非事实后人之者陋矣。
韩昌黎李翊文书,有曰:「平心而察之」。
自韩文盛行后,学士大夫言语文章间,用「平心」字寖多
究极其理,二说皆非至言
「吾何容心」之说,即无心之说也,故「无心二字亦不经见
人非木石安得无心
心于五官尊大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又曰:「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又曰:「至于心,独无同然乎」?
又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又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之者,去此心也,故曰「此之谓失其本心」。
之者,存此心也,故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
四端者,即此心也;
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义悦我心,犹刍豢悦我口」。
所贵乎学者,为其欲穷此理,尽此心也。
有所蒙蔽,有所移夺,有所陷溺,则此心为之不灵,此理为之不明,是谓不得其正,其见乃邪见,其说乃邪说
一溺于此不由讲学,无自而复。
故心当论邪正不可无也。
以为无心,此即邪说矣。
若愚不肖不及,固未得其正,贤者智者过失,亦未得其正。
溺于声色货利,狃于谲诈奸宄,牿于末节细行,流于高论浮说,其智愚贤不肖固有间矣。
若是心之未得其正,蔽于其私,而使此道不明不行,则其为病一也。
周道之衰,文貌日胜,良心正理日就芜没,其为吾道害者,岂特声色货利而已哉?
杨、墨当世之英,人所称贤孟子之所排斥拒绝者,其为力劳于斥仪、衍辈多矣。
所自许以承三圣者,盖在杨、墨不在衍、仪也。
正理人心,乃所谓固有
易而易知,简而易从,初非甚高难行之事。
自失正者言之,必由正学以克其私,而后可言也。
此心未正,此理未明,而曰平心不知所平者何心也。
大学》言:「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
物果已格,则知自至,所知既至,则意自诚,意诚则心自正,必然之势,非强致也。
孟子曰:「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讵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是时天下言者不归杨则归墨,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出后天下方指杨、墨异端
孟子既没,其道不传
天下尊信者,抑尊信其名耳,不知其实也。
杨、墨异端者,亦指其名耳不知其实也。
往往口辟杨、墨,而身为其道者众矣。
自周衰,此道不行孟子没,此道不明
天下士皆溺于科举之习,观其言,往往称道诗》、《书》、《论》、《孟》,综其实,特借以科举之文耳。
谁实为真知其道者
口诵之言,身蹈杨、墨行者,盖其高者也。
其下则往往杨、墨罪人,尚何言哉?
孟子没,此道不传,斯言不可忽也。
诸人交口称道门下之贤,不觉吐露至此
方起不暇隐括其辞,亦惟通人有以亮之。
傥有未相孚信处,当迟后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