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易论 南宋 · 崔敦礼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宫教集》卷七
《易》者卜筮之书乎?
曰:非也。
圣人天下之人蔽于卜筮学而为之也。
以《易》为卜筮者,假《易以为怪者也。
曰:《周官》之筮人太卜,皆言掌三《易》,何也?
曰:《周官》非周公之书,战国阴谋之书也。
唐虞典谟箕子九畴三代诰誓,皆言卜筮未尝假《易以为怪也,此有以见《周官》非吾圣人之书也。
曰:夫子赞《易》,或以卜筮蓍龟言者,何也?
曰:原圣人作《易》之本也。
古者《易》之初兴何为兴也?
卜筮而兴也。
卜筮之兴何为而兴也?
以此圣人也。
不与天下而与圣人者,何也?
曰:天之与圣人,将与天下共之也。
天生灵蓍,与草木等尔,乌知其可筮也?
圣人则用之以四十有九,而天下之数无遗算。
天生灵龟,与鳞介等尔,乌知其可卜也?
圣人则灼之以七十二钻,而天下之象无馀蕴。
天下象数举尽于蓍龟,则吉凶祸福之几藏于兆朕,人之智识思虑所不能到者,举可得而知之也,此圣人意也,亦天意也。
忧天下深,虑后世远,惧天下之民蔽于卜筮之说,朝灼龟,暮揲蓍规规然惟枯茎朽骨之求,而不知修德以致福、为善避祸也,于是不得已蓍龟而则之以为《易》。
《易》之有象,以龟之象而定之也;
《易》之有数,以之数而揲之也。
蓍龟象数既寓于《易》,圣人于是因其象数之所寓而系之以辞,如是而为君子如是而为小人如是可以趋吉,如是可以避凶
事有可以行则告之以征凶征吉之辞,事有不必行则告之以征吝、利贞之辞。
剪剪斩斩,如绳曲直不可移易
蓍龟之灵而先知者圣人以取而寓于《易》,所谓蓍龟者,已为刍狗已为筌蹄矣。
人能玩其占于方册之上,动静取舍,惟《易》之听,圣人以为吉从而趋之,圣人以为从而避之,是亦蓍龟之最灵者也。
不然揲蓍以为筮而求其数之衍耗,灼龟以为卜而观其兆之阴阳如是而验其吉凶,而于圣人之《易》无或拟议可也
圣人既取蓍龟以作《易》,后世不当以《易》而听于蓍龟也。
后世不得已而以龟占可也不当假《易以为怪也。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圣人释《观》之六四,人臣进而得君之辞也,而周史筮之,以为有土之兆。
「困于石,据于蒺藜」,圣人因《困》之六三居非其所自取危辱之辞也,而武子筮之,以为淫乱之占。
公用享于天子」,圣人择《大有》之九三,以大臣而膺君宠之辞也,晋侯筮之,以为战则克之祥。
斯皆假《易》之辞,委曲迁就而信其说者也。
至于卦爻之辞,有不委曲而迁就,则又自为一说以饰其意。
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曰「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
圣人《屯》《比》之辞有是乎?
成季之将生也,筮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大有》《乾》之辞有是乎?
卦爻之义果如是,则圣人必言之于辞。
圣人不言之而自为是说以强合其事,不可也
圣人有其辞又委曲迁就之,不可也
斯皆假《易以为怪者也。
故曰圣人既取蓍龟以作《易》,后世不当以《易》而听于蓍龟也;
后世不得已而以龟占可也不当假《易以为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