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庸发题 南宋 · 崔敦礼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二、《宫教集》卷七
礼记一书,其言制度文为之用、刑度数之学备矣,而根原所自,皆由《中庸》、《大学中出
学者于此苟有觉处,则威仪三千,曲礼三百,皆吾性分中物耳。
今日之说,请先自中庸》始。
「中」之一字圣人传心机要,授道之关键
子思之学出于曾子曾子之在圣门,其传道之际,盖辛苦艰难而后有得,非如古者以圣传圣之易也。
古者尧舜至于禹汤文武周公相传是道,或应于猝遽之间,或契于数百年之远。
彼以心传此以心受,心机所照,一一相印天地鬼神四时日月不能间碍。
至于夫子从而游者皆中智之士,难疑答问,其言无不及,惟「中」一未尝敢以语人。
夫子不语人,非秘也,盖中智士人欲未除,利心犹存
其于道也,可使得之于自觉不可使受之于听闻
得之自觉,则其得也难而功大;
听之于所闻,则其得也易而无力
是故托宿于物,假途于事,随其根性,示以入路。
教人礼乐使人礼乐上求中;
教人仁义使人仁义上求中;
教人忠信使人忠信上求中;
教人孝悌使人孝悌上求中。
庶乎触之于彼,应之于心,一念了然,中固我有。
然而七十子、三千之徒竟无一人能领其机者,幸而有一颜子不幸交臂而失之。
夫子忧焉,于是举其极处示之,而名之曰一。
夫一也者所谓无隐乎尔者也,所谓如有所立卓尔者也。
夫子以此之子贡,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之者与」?
对曰:「然。
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使子贡能领此机,则一语下雷风动间不容发,惜乎不能识之,默无一辞以措。
于是不得已,又以此示之曾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识夫执中之要正在于此,故略不嫌避当机而发,应之曰:「唯」。
一唯之对,大中豁焉。
夫子平生忧勤焦劳,求得其人,分付是道,而曾子一唯毕其能事
呜呼大圣人之门陶鍊人物可谓难也已矣
曾子既得是道,见夫传受之难如此故常覆护此机,不敢轻示。
观其答门人之问,则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亦圣人设教遗意也。
乃若子思亲得其传于曾子者也,谓夫子不及见而师之,又世无曾子,此问此唯,寂寥谁传。
于是尽以所学作为中庸》,以示后学
中庸》之书出而圣人传心机要、授道之关键一切陈露不可掩。
漏天之机,泄神之秘,而出于子思不得已
学者读其书,识其原,苟能于意言之外自有觉处,则无负于子思,无负于曾子,无负于吾夫子矣,其勉之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