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林大中辞免权吏部侍郎除直宝文阁与郡奏(同给事中尤袤。)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三三、《攻愧集》卷二七
臣等闻之,苏轼上书神宗,其论存纪纲曰:「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
纵有薄责旋即超升
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
言及乘舆则天改容
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台谏未必皆贤,所言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
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
又曰:「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奋扬
风采消委之馀,即豪杰所不振起」。
天下至论也。
仰惟陛下隆宽尽下和颜受言,而台谏之臣相继去国者已多。
侍御史林大中言责三年馀矣,最蒙眷注,言听谏行。
前因论事,除吏部侍郎,虽去言职,遂正从班,人皆以为陛下赏之也。
辞免一再,除职与郡。
大中书生起家陛下拔擢至此,在大中之分足矣,而臣等犹敢有言者非为大中也,为台谏事体惜也。
非止为台谏事体也,为国家惜纪纲之地也。
大中论一少卿,亦不知所言之详,而同日与郡。
陛下既以为权侍臣矣,而仅一直宝文阁天下传闻以为朝廷以言罪人,乃与所论之人俱坐汰斥,实伤国体,且亏仁厚之政。
近年台谏风采日消,正赖陛下主张,使之振作,以强主威,以尊朝廷,以詟奸邪,以沮侥倖
言脱于口,应之如响,中外竦动纪纲自张。
不然,则所损甚多来者不可为矣。
公议皆赖陛下大中言职,或留之论思献纳之班,度今事势大中义难复留。
敢望圣慈祖宗深意,鉴苏轼至论详察事体无令言者与被论者同日而去,施行稍有次第使得从容引退优礼以遣之,养臣下敢言之气,全国家退臣之礼,犹足以四方
陛下慨然感悟,曲留其行,则臣等幸甚过望士大夫感悦奋励,孰不思罄竭图报哉!
所有录黄,臣等未敢书行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