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诗论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三、《悦斋文钞》卷八
诗发乎民情关乎风俗风俗衰则诗亡,诗不作王者之俗或几乎熄矣。
先王知诗与风俗相须也,正心奥窔之间,端本乎朝廷之上;
去奢崇俭而民趋于醇厚尊贤远佞而民公是非
师尹以引之表仪兴贤能而使之长治
四海之内,万国之众,渐摩仁义习熟礼乐道德一,风俗同,发言为诗,以歌咏上之德泽粹然一出于正。
乃以孟春之月,遒人木铎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王者巡狩之国,亦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乃取其合于法度者播之管弦,被之金石,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出于民情者,还以感之。
动荡血脉流通精神欢欣交畅上下和协,经夫妇在是,厚人伦在是,成孝敬在是。
教化所以益成,风俗所以益美也。
王道既衰,礼义废,政教失,国自为政,家自为俗,风雅始变矣。
然其民犹有先生之泽,凡怨、刺、可喜可愕无聊不平,有动于中,发于歌咏者,尚或止乎礼义,而采诗之职,亦未尽废。
故吾夫子犹能得古诗三千篇,删而为三百五篇风化之在人,若此久也
自周不振而诗遂亡,涉秦,其风俗大坏
由汉以来,凡躬化之本既非出于至诚,而范民之具一切因于苟简,虽号为还淳反朴之际,犹且法出奸生,令下诈起,其是非毁誉不出至公,则形于歌颂不可取信
是故谣言单词转易守长,反以累中兴之美;
曲钩封侯、非衣小儿之歌,皆有中伤善良之意。
民诗之不足采,乃至于此
而士之为诗者,又更务词句而忘义理,耽景物而失讽谕喜过誉而昧规谏,月锻季鍊,徒以新奇相誇尚,诗之名存,其义亡矣。
问其忠臣孝子发愤激昂感时忧国睹物思人触事寓兴一切写之于诗,可以省风俗而知厚薄,察政教而明得失者,既无徇路之采,又无比之官甚者片言只字寘人于罪,使有志钳口结舌不敢措辞,遂至风俗媮薄士气委靡言路否塞谄谀成风,诗之与俗至是而交丧矣。
薛收问于王通曰:「今之民胡无诗」?
曰:「诗,民之情性也,情性能亡乎?
非民无诗,职诗者之罪也」。
又曰:「诸侯贡诗天子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
呜呼
斯则久矣
可以不读乎」?
通知民无诗,归罪于职诗者,不知反求其风俗,是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也。
为国者,明教正俗设官采诗,两者并行而不相悖庶几敢言之气振,而观民之道尽矣。
呜呼
孰知诗之存亡言路通塞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