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性论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三、《悦斋文钞》卷八
天下之易知者莫若性,难言者亦莫若性。
性者生之质,人所受之于天者也。
性不可见而寓于心,隐于吾心而求之,性岂难知哉?
然性之端甚微,而其动则杂出于情欲之间,自其外而观之,性与欲殆不可辨。
此言性之所以难也。
昔者夫子尝言性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子思尝言性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又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二圣贤之言,固已较然明甚,故孟子祖述其意,专道性善以晓天下。
当时若告子者,屡为异论,终见诎于孟子
荀卿,乃有性恶之说;
扬雄,乃有善恶混之说;
韩愈,乃有上、中、下之说。
、扬、韩皆大儒,而言各不同,后人莫敢轻议而益惑矣。
吾于四子之说,窃有取于孟子,故不得不助孟子而与三子辩。
木之生也,有楩楠、有樗、有栎,为舟、为器、为弓、为轮之不同,而曲直之性则一。
水之流也,有河海、有行潦,为泽、为沼、为沚之不同,而润下之性则一。
人性亦犹是也。
今见人之有智、愚、中人,因谓性有三品,然则水木之性复有几品乎?
韩子之失也。
炎上者火之性;
厝诸层台之巅可使趋下就下者,水之性,激之数仞之谷,可使在山。
人性亦犹是也。
今见人之有不善,遂以为善恶混,然则水火之性亦上下混乎?
扬子之失也。
至于性恶之说,为害尤大。
性本善也,而以为恶,善本诚也,而以为伪,然则朱象乃其本真,而出于矫饰乎?
且世之言性恶者,皆以象藉口,吾观象之行事,适足以见性之善,不知其为恶也。
象之谟盖舜也,往入舜宫,舜在床琴。
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
郁陶之思,以伪为也,忸怩之颜,以诚发也,欺形于言,愧见于色,象之本心,固知伪之不可为也,其性岂不善哉?
使象而性恶,则欺舜之言居之必安,何愧之有乎?
《易》言天地之情则于《咸》,言大地之道则于《恒》,至言天地之心必于《复》,盖方群阴剥阳而至于六阴之用事,则天地之心或几乎隐;
及一阳动于下,有来复之象,则天地之心始可见矣。
人之诱于物也,何异乎阴之剥阳,及其俄然而复,亦一阳之复也。
象之忸怩,盖其复性之际,复则不妄,至诚之道也。
善言性者,当于《复》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