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老子 宋 · 葛邲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九八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其著书所以传道,其垂教所以救时。
救时之弊不同,故迹之出亦异。
其迹既异,故立言有不同,使后世之士于此异观,而以孔、老为殊训也。
苟通其道而不窒以时,会其心而不拘以迹,得其意而不泥以言,则诸圣之书相为终始,固未尝少戾也。
自三代之季,圣王不作,天下溺于文胜之弊,无以反其情性而复其初,道降德衰,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老聃氏生于周,以濡弱谦下为表,以虚空不毁万物为实,故其去藏室而隐也。
关令尹喜请著书,遂作八十一章,以畅道德之旨。
其辞简,其理远,以深为根,以约为纪,以本为精,以末为粗,必欲使斯民复结绳之朴而后已,其所以扶教救时可谓切至矣。
不幸后世不见天地之全功,圣人之大体,儒者若马迁氏至谓学儒者黜老,学老者黜儒,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扬雄氏曰「绝灭礼乐,吾无取焉」;
韩愈氏曰「坐井观天,其见者小也」。
三君子者,一何不知圣人之甚欤!
盖道犹岁也,圣人时也。
夏以生出为功,秋以收敛为德,一则使之荣华而蕃鲜,一则使之凋悴而反本,相因而岁功成焉。
且自伏羲始造法,迄于,三代礼乐制作炳然大备,则夏之时也。
老子之时,礼文过度,若不歛浮华而归道德,圣功何由而成哉!
其言「失道而后德」至「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者,谓天下莫尊于道德,而莫卑于礼。
苟自礼反之于仁义,仁义复归于道德,其于治天下有不足为矣。
所以黜仁、义、礼、智而皆以道德著书,诏天下后世,其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夫大易之初,浑沦而已,无形体之可见,无气质之可名,逮乎易变而为一,始有数矣,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究也,乃复归而为一,即其所生而归之也。
如此变化往复,何有穷尽!
故老氏著书九九篇,以明阴阳消息、祸福倚伏、天道往来、人事终始,无不备焉。
孔子与老氏同时,皆著书以垂不朽。
孔子曰「我学不厌」,老氏则绝学;
孔子曰「必也圣乎」,老氏则绝圣;
孔子贵仁义,老氏弃仁义;
孔子举贤才,老氏不尚贤
孔子曰「智者不惑」,老氏曰:「以智治国,国之贼」。
其立言大率相反。
是岂故相乖背耶?
孔子立道之常,以经世变,老子明道之本,以救时弊,其势不得不然也。
绝学则使己任其性命之情,而造坐忘日损之妙;
绝圣则使人安其性命之情,而无惊愚明污之志;
弃仁义则无蹩躠踶跂之私,使天下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而同归于孝慈;
尚贤则无儒墨毕起之争,使天下无夸跂相轧之心;
「以智治国,国之贼」,言浇伪多而智愈困,孰若政闷闷而民淳淳哉!
其所以立言不同者,以此。
庄周之书,寓言十九,发明玄旨,多假孔、老相为问答,而传亦载其问礼之事。
使其道异耶,何为有「窃比老彭」及「犹龙」之语?
是必有名异而实同者。
后世束教之士,以迹观圣人,相去益远矣。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万世之后,一遇圣贤,既以其所知行之,而成清静之治,又以其所言发之,而为博大之书,使四海还淳,道德不废,抑何幸欤!
抑何幸欤!
文康公葛邲次仲(《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卷首,正统道藏本。)
葛邲字楚辅谥文定,而「文康公」为葛胜仲,「次仲」为胜仲兄,字亚卿
此文署名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