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胡伯逢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三○、《南轩集》卷二九
明道先生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
率性则谓之道,脩道则谓之教」。
又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命之谓性也。
『人之生也直』,意亦如此」。
又曰:「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是也」。
详此两说则是中庸》首两句明道便属人说矣。
伊川先生乃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天降是于下,万物流形,各正性命者,是所谓性也;
正性命而不失,是所谓道也」。
此亦通人物而言。
循性者,马则为马之性,又不做牛之性云云。)
所谓率性也。
脩道之谓教,此则专在人事
伊川之说,则自首两句兼人物而言之矣。
吕、游、杨说则同乎明道,侯子之说则同乎伊川二先生之说所以不同者,如何
某窃详所录明道先生之说,盖明性之存乎人者也;
伊川先生之说,盖明性之统体无乎不在也。
天命之谓性者,大哉乾元,人与物所资始也;
率性之谓道者,在人为人之性,在物为物之性,各正性命而不失所谓道也。
盖物之气禀虽有偏,而性之本体无偏也。
天下之物,就其形气中,其生理何尝一毫不足者乎?
此性之无不在也。
惟人禀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能推之,此所以为人之性,而异乎庶物者也。
若元不丧失率性而行,不假脩为,便是圣人
故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而人之性、物之性亦无不尽
惟其有所丧失则不能循其性,故有脩道之教焉,所以复其性之全也。
明道人身指出要人就己体认耳,然亦岂遂谓物无天命乎?
伊川发明其说,统体可谓备矣(侯子解称兼人物而言者明道说,恐此亦必有据。)
或曰天命独人有之,而物不与焉。
为是说者,但知万物气禀有偏,而不知天性之初无偏也;
太极之有一,而不知物物各具太极也。
故道与器离析,而天地万物不相管属有害于仁之体矣,谓之识太极可乎?
不可不察也伊川不独解「天命之谓性」一章有此意,《遗书》中如此说处极多,如说「万物皆备于我」处亦然,幸详考深思之。)
区区所见未知然否
且辞不逮意,惟高明察之。
曰:「心有知觉之谓仁,此上蔡谢子之言也。
此言固有病」。
切谓有知觉谓之仁,此一语谢先生传道端的之语,以提省学者也,恐不可有病
知觉亦有深浅常人莫不知寒识煖,知饥识饱,若认此知觉极至,则岂特有病而已
伊川亦曰「觉不可以训仁」,意亦犹是,恐人专守着一个觉字耳。
若夫谢子之意自有精神,若得其精神则天地之用即我之用也,何病之有?
谢上蔡之言,固是要指发见以省学者,然便断杀知觉为仁,故切以为未免有病
伊川先生所谓不可仁者,正谓仁者必觉,而觉不可以训仁。
侯子师圣亦尝及此矣。
若夫今之学者嚣嚣然自以为我知之者只是弄精魂耳,乌能进乎实地哉!
此又上蔡罪人也。
又曰:「以觉言仁,固不若爱之切」,此亦似迁就之说。
切谓以爱言仁不若觉之为近也。
爱人上穷究仁之所以爱,宜莫亲切于此所谓知觉者亦在其中矣。
大公之理得,则天地之心即己之心」,此语善矣,而其下语云「万物之体即己之体」,却似未识仁。
大公之理四字亦恐未亲切
万物之体即我之体,立言者之意,乃是仁者天地万物一体认得为己,何所不至之意。
大公之理四字要人看。
解《尽心首章云:「理之自然谓之天,具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
又于「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解云:「天命为性循性曰道,而主于身为心」。
何故性、心不同
且「主于身」者似专指躯壳内言之,「主于性」者似性外有主矣,恐立言未莹也。
主宰便是心,故有主于性、主于身之言。
两处语亦当莹之归于一也。
又曰:「若夫不善则是物诱于外,而血气随之,性无是也」。
然则所谓不善者,是性之所不为也。
夫论性不及则不备,而谓不善者,是血气而非性,可乎?
且谓性所不为,夫谁为之?
性无不善
谓性有不善者,诬天者也。
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也哉
前日所以有「不善者性所不为」之论,而不自知其过也。
血气固出于性,然因血气有偏而后不善不善一于其偏也。
故就气禀言之,则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则可;
即其本源而言之,则谓不善者性之所不为,乃所以明性之理也。
若如来说,则是天理、人欲而莫别,其故何异于性可以为善可以不善之论哉?
万物皆备于我矣」,解曰:「凡有是性者,理无不具,是万物无不备也。
故程子曰非独人也,物亦然」。
却于「亲亲仁民」处解云:「人与人类,则其性同;
物则各从其类,而不得与吾同矣」。
牴牾否?
窃谓万物皆备于我,乃仁之道,与天下归仁之义同
盖谓人能备之耳。
我者指人而言也。
昨见言中疑议,切所未安。
若夫万物备之说,别是一义。
难以言语尽,请无横旧说于胸次玩味伊川先生之言而深体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