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敷文阁直学士公行1172年8月8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七○、《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七、《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七九、《翰苑新书》前集卷五八、《古今事文类聚》外集卷一四、《永乐大典》卷三一五○、《赤城后集》卷一一、《秘笈新书》卷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公讳良翰字邦彦
早孤,事母孝。
游乡校以谨厚庄重为人所称,读书务通大指为文恢博有气
绍兴初进士中第,授左迪功郎,调绍兴府会稽县主簿
秩满,循从事郎、知明州慈溪县事。
岁凶民饥,公喻富室发廪以粜,籍贫民授券以籴。
上安下济邑人赖之。
德门三乡之渠,溉田甚广。
宣教郎,知温州瑞安县事,转奉议郎
瑞安强梗号难治
或谓公宜厉威严弹治之,不然不济
公叹曰:「县令字民之官爱之如子,犹惧不蔇,况奋其武怒以慑威之,彼亦何所恃耶」?
催租不下文符,第揭逋户姓名通衢,为之期日
民乐不扰如期皆集。
听讼多得其情,或问其术,公曰:「吾何术
第公吾心,使如虚堂悬镜,而物之至者妍丑自别耳」。
内忧去官邑人送者皆泣涕而返。
免丧,授衢州州学教授
日进诸生,教以修身厉行之意,不专器人文字语言之间。
承议郎,用殿中侍御史吴公芾荐,为御史台检法官,擢监察御史
即位覃恩,转朝奉郎
时金亮败盟,既毙而归。
嗣主新立,复遣使来,约以旧礼修好
中州遗民又皆相率来归,诏问所以之者
公上疏曰:「襁负之民皆吾赤子,去坟墓离亲戚、捐生而来归我,其义不可以不纳。
若许旧礼而又纳其降人,则异日彼必来索
索而归之,伤向化心,纳之不便
必定计在我,以自治为先,而和与不和付之泛应然后乃可纳耳。
二者在陛下圣志如何,愿熟计之」。
寻复有诏,问时务所宜
公复上疏,请明阶级以修军政,核兵籍以丰财用,禁折变以苏民力省堂选以抑奔竞
内外之官皆久其任,赏罚轻重务合众心
上嘉纳焉。
隆兴元年秋,诏以灾异求言
时上用故张忠献公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不一,争献防江之说。
于是上疏极论以为:「备边之要在固藩篱、专委任而已
今欲舍淮防江,却地夺便,非计也。
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任阃外之寄,臣窃以为误矣」。
上然之。
右正言入谢,首陈纳谏德之说以开上意
会有飞蝗之异,公又劝上以畏天恤民为心,语益切。
于是虏人移书复故疆,且邀岁币朝议将许之。
入见上,极陈「前日讲和之失,使山陵隔绝疆埸无备,北方忠臣义士来归我者反为虏用而致怨于我,皆秦桧之罪。
不可以复蹈其失。
中原之地皆吾祖宗二百年故土,虏盗据属尔。
况唐、邓、海、泗又逆亮渝盟之后,吾以兵取而得之者,安得以故为言
我亦何说而归之乎」?
既而宰相汤思退力主和议,建遣卢仲贤、李栻持书币赐虏中大主兵者。
公为上言:「仲贤轻儇无耻,栻自北来,其踪迹不可知
宜罢勿遣,姑报以书,徐观其变而为之所」。
乡公说,而宰相力争,竟遣二人行。
公又论:「今庙堂督府议论不同,凡边奏上闻庙堂,皆阳为唯诺无所可否,而阴实百方沮败其计。
万一爽于事机督府安得独任其责」?
矍然称善,以公语语宰相
杨存中御营使,悉总殿前诸军
公言:「存中自太上皇帝时提禁旅二十馀年,权势极盛中外忧疑
太上圣明威断,罢使就第
今又无故假以使名,授以兵柄阴凝冰坚不可以不戒
陛下宗社计,亟罢存中,使以兵属三衙故事则天幸甚」!
三上,论者再,竟罢存中
仲贤出疆,虏迎劳如礼,朝廷上下以谓和议决可指日而定。
公独抗言曰:「和议虏人大利四,而在我有未可必者五。
罢兵讲和彼得坐守中原休养民力威制小种销伏群盗,此皆虏之大利
而我欲与为敌国,请复山陵,又必其不求四郡不索降人不疑边备,此则殊未可必
陛下毋惑群议,先定久远之规,以应其变」。
欣然开纳
既而李栻竟不敢涉淮,公奏论夺其官。
仲贤至汴,辄许以疆土岁币输虏而还
上大怒,下仲贤吏,欲诛之。
宰相叩头恳请得免,因极言边备不足恃,和好不可不修。
不得已,复遣户部侍郎王之望、知閤门事龙大渊使虏。
公遂与侍御史周公操请见力言:「前遣仲贤已辱国命,而大臣不悔前议之失,又欲肆臆决、郤众谋,不谓秦桧复见于今
且虏书要我四郡屯兵而以其地归之,如此是彼不折一兵坐收千里要害之地也,臣愚以为决不可许
岁币则俟得陵寝而后予之,庶几犹为有名
计议未决之望遽行,恐其辱不止仲贤而已
愿先驰一介往议坚决,行未晚也」。
上以公奏示宰相宰相请召侍从谏议之,诏可
公上议如前,一时侍从贤者亦多附其说,上遂胡昉、杨由义为审议官,令专议四郡事,而手诏之望大渊,使议陵寝梓宫降人边备四事利害以闻。
二人奏上上烛其奸,凡语依违转脱者皆墨识之,以示台谏
公因复伸前论,上乃从之。
时岁十二月也。
左司谏,会长秋宫建官其内外之属若干人。
公上疏论之,且请节它冗费,始自宫掖,以奉边军
诏诸以长秋为官者损其七人,它亦颇有减省公请
既而由义与虏议四郡不合大为虏所困辱而归。
思退尚执前议正言尹穑素以谄事龙大渊进用,又本仲姻党阴附思退以撼督府
公因疏论思退奸邪误国,宜早罢黜,以靖中外
张浚精忠老谋不宜小人之言摇之。
上曰:「思退前议诚失,然朕爱其警敏,冀可责后效,卿其置之。
至魏公,则今日人材物望有出右者
朕岂容有此意?
正使有之,亦岂不谋卿等?
此殆言路有异意者,卿为朕谕之」。
顿首谢曰:「陛下及此天下幸甚
宰相之任,古难其人。
使不得全才,宁取椎顿朴实之人,缓急犹可倚赖
思退庸狡小黠大痴,恐误陛下国计
警敏二字,非明主所以卜相之法也」。
退,以上语谕同列
勃然变色明日请对
于是王之望谏议大夫,罢公言职,以直敷文阁建宁府
两日,而有诏张公罢兵还朝
两月,张公竟罢相印去,而和议遂定,如思退等之策矣。
时隆兴二年六月也。
初,公恶奸邪,面举韩魏公富贵易求,名节难保」之语以警切之。
愧恨,至是既得阴近幸以售其奸,遂连中外之力,先排公去之,然后督府,退张公,召还四郡戍兵毁撤两淮守备,务以强虏势、孤上心,而冀其说之必用,不复能为宗社计也。
于是乘势大入,几不可支。
上亦悔悟,而太学诸生数百人前后伏阙,再上疏请召用公及胡铨、王十朋等而斩思退、之望、尹、洪适以谢天下,谓之四奸
思退等由是始败,然边备遂弛,不能复张,天下至今恨之。
公至建宁,一以惠爱抚其民,如为县令时。
掾史死囚狱具,至录问,辄不承,请循故例即讯而已
不可,曰:「录囚于庭,法也,吾何容心哉」?
既亦卒无称冤者。
未几,就除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
听览不倦幽隐毕达。
行部,辄先移文所至毋得治道路、饰供张,诸州以例致馈一不受
作《观风九咏》以示敦本厚俗之意。
朝散郎,除江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浙西,转朝请郎,以宗正少卿召还。
五年权太常少卿侍立官、给事中,除兵部侍郎
朝廷欲调沿江数郡民兵列屯江津以备虏,公力宰相言:「虏未尝窥边民兵未尝练习无故点集,恐徒扰而无益」。
语闻事寝,以足疾求去,不许
浙东风水之灾,秋稼尽坏,州县不以闻。
公以白上,上即遣漕臣按视蠲租赋、赈流冗官吏蔽匿者皆抵其罪。
寻诏公同国史,转朝奉大夫,除右谏议大夫
命下之日,中外翕然
时杭帅周淙多创摄局以私亲故,秀守徐藏遣吏持钱买灯都下,闻之恐惧,皆亟罢之。
入谢,陈四事,曰畏天,曰爱民,曰修政,曰官人
因言:「治效未易遽言,而治象可以立见。
陛下诚能尽取天下贤才寘之列位自然壮观朝廷治象可见
治象见则治效因可卜矣」。
上曰善。
六年正月戊辰大雨震电
庚午,大雨雪
公求对,极陈祗畏天戒饬正庶事之说。
东宫久未建,复奏手疏言之。
上皆嘉纳
时上已深悟前日和议之失,思欲亟致富强以为复之渐。
小人乘间争售其说,有王天觉者,以货结左右,陈聚歛击刺之术,皆狂妄乖剌
上未之察,以为枢密院编修官台谏攻之不能动
极论之,上始开寤逐去。
史正志者,素以倾巧进。
是当成都,惮远役,则使其党请复置发运使,而以己为之。
上然其说,公入奏曰:「祖宗本建此官,盖沿唐制,转东南以饷京师
今已居东南而衣食租税矣,又颇分给武昌建康京口诸军上供者数亦无几,而虚立此官,甚无谓
正志反覆小人诞妄有素不过欲假此重权割剥州县侵牟商贾,以自为功耳。
自今以往,法之既密者不复宽,法之未密者日加密,臣恐数年之间,民愁盗起,有以圣虑也」。
三上,且面论之益切。
上亦知正志之妄,谓公曰:「吾姑试之耳」。
于是退而求去。
上封还所奏,手札喻公若曰:「都俞吁咈前圣所不免,卿岂可轻去为高耶」?
公复求对,面请益力,上留公亦益至。
已而发运司为公私之病果皆如公言正志遂以罪窜,而发运官属皆罢矣。
公尝为上言曰:「蜀汉之兵可以关陕荆襄之众可以韩魏江淮之师可以青徐,三者之势,相为掎角不容有偏
蜀道既委大臣开府节制,而荆淮之郊,东西千里未有任其责者。
愿择重臣分以委之,则久远万全之计也」。
上曰:「武臣为之,可乎」?
公曰:「文武固无异道,但必得真才宿望足以军民之心者,然后可以济国事耳」。
上曰善。
公言曰:「中兴之初,诸将领兵者皆别选精锐数百人自为一卒,优其廪犒,以故骁勇竞劝所向有功
韩世忠所谓背嵬』,张俊所谓亲随』,刘光世所谓部落是也
养兵虽众,而诸将未闻有能为陛下拔尤取颖,以生其气势者。
陛下有以诏之也」。
欣然曰:「此朕意也」。
即下其书诸将。
寻以与脩玉牒成书,转朝散大夫
上章求去,不许
七月,除给事中
会节成闵冒请真俸,事觉,诏罪官吏出纳者而置不问
閤门王抃招纳妄人谢显,矫称密旨出境生事,诏抵显等罪,而亦不以
公皆处驳议,乞正典刑
上,翼日礼部侍郎
公力不拜,遂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以去
七年,诏起公知婺州
辞不获命,再踰月,始就道
未至,除太子詹事,两诏趣行,仍令州敦遣
公遂入见,上慰藉甚厚,属以调护之意。
公亦竭诚辅翼,凡所以太子者,无非规戒之言。
一日召对东华门,赐坐,从容访以治道
公论士大夫苟且欺诞之弊及江湖荒政甚悉,上皆纳之。
出手唐太宗魏郑公论德仁功利之语而书其后,俾公极陈今日所未至。
拜谢,退,上疏曰:「臣闻仁德者,治之也;
功利者,治之效也。
大有为之君务其而效自至,未有无其而有其效者也。
陛下鉴观古事,亲御神笔,深诏愚臣以求今日所未至,此尧舜之心也。
臣敢无辞以对?
臣窃陛下承天意,而比年以来水旱间作,数千里间,流殍万计,是所以承天意者未至也。
陛下欲结民心,而营造寨屋民不聊生,死冻馁不知其几,是所以结民心者未至也。
陛下欲任贤能,而张栻一言,遽从外补,正直之气郁而不伸,是所以任贤能者未至也。
陛下欲退小人,而正志方逐,张某继之;
张某适罢,韩玉又进,是所以退小人者未至也。
至于欲择将帅,而内外诸军朘削士卒,专事交结不修军政
欲恤军情,而移戍江津措置失当,使其老幼狼狈失所
欲择监司,而以祥刑寄付武臣
欲吏久任而或到官旬日即行改易
凡此八者一有未去,则于陛下仁厚不为无累,臣恐功利之效未易可致也。
陛下无以仁德为难而忘为治之无以功利为易而速为治之效,钦崇奉若以承天意,哀矜恻怛以结民心任君子必尽其才,去小人必绝其,广搜智略司阃外之权,作成武勇振三军之气,罢监司非人,申久任良法自然仁德昭著功利烜赫,将与唐虞比隆,而视太宗之事有不足为者矣」。
疏奏上嘉再三,出以示辅臣
诏以公兼侍讲,公以足疾有加,求去甚苦。
上固留之,诏听五日一参
公力辞,不许
十二月,以病剧请致其事,上始知公果病,除敷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宫遣使赐以告身衣带
还家病间已而复作,再奏告老,遂以八年四月癸丑卒于正寝
疾革,即屏医却药,湛然怛化之意,七日而终,享年六十有五。
诏转一官致仕
讣闻,赠太中大夫
质实无伪庄毅有守,而色和气温,不露节角
人有片善称叹不已
小有不善,必面规之。
自起寒素以至通显奉养益薄,无所嗜好
不治生产财利禄赐随用辄尽,不为毫发计留。
自罹内艰不复私室
诲督子弟接引后进孜孜不倦
州县勤事爱民号为良吏
及登朝廷直言正色遭值圣明开奖纳用,抑邪与正中外以为重。
隆兴中协赞庙谋经营北向之策,尤尽其力。
是时国势几振,不幸小人所间以去
比其复来,则事已异于前日而公亦益老矣。
然其气不少衰,因事献言,必极其意而后已
盖公尝为人言:「先儒有论为贫之仕者曰:『俟吾之饥饿不能出门户也而后计之』,此孙言也,而听者不喻,则其弊将无所不至
饥饿不能门户,则死而已矣,尚何计之为哉」?
敬逊诚悫,非欲以大言夸世者,而其语如此足以其所存之素定而所立之非偶然也。
少时潘左史良贵廷叱奏事官,窃独叹曰:「潘公戆矣!
曷若退而疏之之为得体乎」?
族父某部侍郎公辅闻而赏之曰:「子少年议论及此异日立朝,当必有可观者。
愿子自爱」。
至是卒如其言。
所为奏议及它文若干卷藏于家。
娶朱氏,封硕人
子男四人元寿右迪功郎
耆寿右承务郎
彭寿,太学生
广寿敕赐进士出身
二人,适右迪功郎郭戡、进士吴洎。
孙男七人,女三人,皆幼。
元寿等将以是年九月壬申葬公于义城乡叠石山之原,以熹辱公知待荐宠之厚,俾次其行事,将以求志于作者,请谥于太常,且备异时史氏采录
熹不得辞,谨第录如右
谨状
乾道八年八月日,前左迪功郎朱熹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