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与丁仲澄(见《临漳语录》)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一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别集》卷五、《考亭渊源录》卷一八、《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四
来书深以其学侵畔为忧,自是而忧之,则有不胜忧者
惟能讲学体验加工,使吾胸中洞然无疑,则彼自不能为吾疾矣。
若不众理之明而徒恃片言之守,则虽蚤夜忧虞,仅能不为所夺,而吾之胸中未免愦愦则是亦何足道?
老兄专以圣贤言反求诸身,一一晓然无疑积日既久,自当有见
但恐用意不精,或贪多务广,或得少为足,则无由明耳。
比来温习,略见日前所未到一二大节,自颇觉省力
昏弱之资,执之不固尤悔日积,计有甚于吾友之所患者
乃承访以所疑,使将何辞以对邪?
然以所闻质之,则似不可不两进也。
程子曰:「涵养须是敬,进学则在致知」,此二言者,体用本末无不该备
诚用一日之功,当得其趣。
不然,空抱疑悔,不惟无益,反有害矣。
涵养之功,则非他所得与,在贤者加之意而已
若致知事,则正须友朋讲习之助,庶有发明
不知今见读何书?
作何究索
与人论辨,惟无欲速,又无蓄疑先后疾徐适当其可,则日进不穷矣。
因书或有见教,勿惮辞费,某亦不敢不尽愚也。
向见前辈志于学而性犹豫者,其内省甚深,下问甚切。
然不沛然用力日用间,是以终身不决之疑,此为可戒而不可为法也。
按:此篇又见卷三五《答刘子澄》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