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或人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九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四、《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九一、一一一、《朱子论学切要语》卷二
知得如此是病,即便不如此是药。
若更问何由如此则是骑驴觅驴,只成一场闲说话矣。
诚敬固非穷理不能,然一向如此牵连说过前头,却恐蹉过下工夫也。
博文约礼学者之初,须作两理会而各尽其力,则久之见得功效,却能交相为助而打成一片
合下便要两相倚靠互相推托,则彼此担阁,都不成次第矣。
所谓博,非泛广览杂记掇拾异闻,以读多取胜之谓,此又不可不知。
「惟后非贤不乂」,言人君任贤而后可以治也
「惟贤非后不食」,言人君任养贤之责也。
高宗本意如此,问者疑其成病,固察之不详,而答者亦无一人说破此意,何耶?
近思录》本为学不能遍观先生之书,故掇其要切者,使有入道之渐。
若已看得浃洽通晓自当推类旁通以致其博。
看得未熟只此数卷之书尚不能晓会何暇尽求头边所载之书而悉观之乎?
又云少辍功夫,取而详味不知是辍何功夫
此语尤不可晓。
义利之大分武侯知之,有非他所及者,亦其天资有过人处。
若其细微之间,则不能无未察处。
岂其学有未足故耶?
观其读书之时,他人务为精熟,而己则独观大旨,此其大者固非所及,而不务精熟,亦岂得欠阙耶?
极言之,则以孟子颜子未免有如此处。
横渠先生云,孟子之于圣人犹是粗者。
以圣为志而忌立标准者,必有事焉而勿正也。
循循不已而自有所至者,心勿忘勿助长也。
先难后获意亦类此
学者讲论思索,以求事义理圣贤指意,则当极其博。
若论操存舍亡之间,则只此毫釐之间,便是天理人欲死生存亡之分,至简至约,无许多比并较量思前算后也。
问头自有病痛,答者又不能一剪剪断直下剖判,言愈多而道愈远矣。
问者所谓思虑义理上者,亦曰思所以处事之宜耳。
但其语不庄,故正叔疑其误,而直卿亦似未得其语意也。
程子曰,动静阴阳,况五气交运,则益参差不齐矣。
赋形之类,宜其杂揉者众,而精一间或值焉。
以此观之,则阳一阴二之云,恐亦未可以为非也。
理则纯粹至善,而气则杂揉不齐
君子,外小人,凡所以抑阴而扶阳者,乃顺乎理以裁成辅相济夫气数不及者也,又何病乎?
乡原一种小廉曲谨阿世徇俗之人,今曰云云,)非其义也。
又云胸怀明爽一日千里者,此为实用力之人,与他说虽善而未必有功夫者不同
然其迫切之病,骄吝之私,亦非他人所及也。
有谓堕于习俗之见、释氏之善者,杜门独善则可,此亦非是,更思之。
见善明是平日功夫用心刚是临事决断,二者皆不可阙,而当以平日功夫为先。
不然,则其所谓刚者,未必不为狂妄激发过中之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