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欧阳希逊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八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一
所示卷子,已悉疏其后矣。
时亨处亦有三纸,可互见也。
元德为况如何
元瞻已归未也?
吾人为学自为己事,岂以时论而少变?
千万勉力
谦之前此请问曾点气象从容辞意洒落事业优为之,先生批教云:「曾点气象固是从容洒落,然须见得它因甚得到如此始得。
见得此意,自然见得做得事业处」。
谦之因此熟玩集注》之语,若曰但味其言,则见其日用之间无非天理流行之妙,而用舍行藏了无所与于我;
见得曾点只是天资高,所见处大,所以日用之间无非天理流行之妙。
惟其识得道理破,便无所系累胸中
所谓事业优为之,自其所言以逆诸其日用之间,而知其能尔也。
何者
之圣,只是一个天理而已
曾点虽是见处如此,却无精微缜密工夫
观《论语一书,点自言志之外,无一语问答焉,则其无笃实工夫可见矣。
使曾点以此见识,加之以钻仰之功,谨于步趋之实,则其至于地位也孰禦?
本朝康节先生大略与点相似伏乞指教
人有天资高,自然见得此理真实流行运用之妙者,未必由学问之功。
康节二程先生以为学则初无不知也。
来喻皆已得之,大抵学者当循下学上达之序,庶几不错
一向先求曾点见解未有不入佛老也。
谦之前此请问《语》、《孟》仁不同处先生批教曰:「《集注中云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也,此言极有味,可更思之」。
近来却觉看得论语》中答诸弟子问仁处,如告之以主敬行恕,告之以先难后获之类,往往不是先药其人之病痛则是其人未到仁者地位未可以抽关启钥告之,且为它安下一个为仁底根脚根脚平正牢固然后却可语之以仁。
若答子贡之问,直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其器」,此可以观矣。
樊迟问仁,告之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胡氏以为樊迟仁者三,此最先,「先难」次之,「爱人」其最后乎,似得圣人之意矣。
若是根脚不稳而语之以仁,纵使用力焉,果能为我有乎?
根脚既正,虽不告语之,亦自然能寻求向上去也。
前此读《论语》,见圣人答问仁之语其说不一,便将作圣人言仁广大周遍意思看了,是以求其要领不可得,却把《孟子言仁看小了,遂谓孟子之言不如孔子广大周遍
今此却看得《孟子》所言恻隐之心夫人心等语乃是实指仁之端倪学者便可体认寻求,便有靠实下手处。
于此见得所谓心之德者,乃是仁之真体
事事要得此心之安,不使一毫不足处。
爱者乃是仁之实,不以吾身之外无与于我而一毫不恤也。
程子以《西铭》为仁之体,其以此欤。
不知是否伏乞指教
此段看得大有病。
樊迟三语,便与告颜渊仲弓无异故程子曰「此是彻上彻下语」,安得谓姑为之安立根脚乎?
若此只是安立根脚,即不知如何是正下手为仁处耶?
大率孔子只是说个为仁工夫,至孟子方解仁字之义理(如仁之端,「仁人心」之类。)
然仁字又兼两义非一言之可尽,故孔子教人亦有两路(「克己」即《孟子》「仁,人心」之说,「爱人」即《孟子》「恻隐」之说。),而程子易传》亦有专言偏言之说。
如熹训释又是孟子程子义疏,可更详之。
谦之前此请问孟子程子论才处,曾妄为之说曰:「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人之有昏明强弱者,气使之然也。
发于性,固无不善也。
气禀之清而本性常用,则才固无不明且强也。
气禀之浊而本性障蔽,则或有以梏其才之美,而使之昏且弱矣。
气禀昏浊既蔽其性之善,则遂并与其才而失之。
何者
性固才之根本也。
孟子所谓不能尽其才而非才之罪也。
故夫气之清则能尽其才,气之浊则不能尽其才。
然其才发于性,自人气之有清浊而后才始有尽不尽者焉,则夫昏明强弱其本固不系于才而系于气也(已上前请问之语。)」。
此时先生赐答,不以为不可
谦之近来玩味孟子本文与《集注》之说,又觉前说殊未为当
孟子之言若曰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见其性之善也。
夫人之受此性以生也,则必具此形体也。
有此形体,则其才能固具于此形体之中。
若是器为刃也,必能刺物也;
是器为舟也,必能行水也。
是故有此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能思而求之,以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所谓尽其所能也。
彼其不思不求,不知所以之者非无是能也,不知所以尽其所能也。
其所以不尽其所能者,则禀是气之浊与夫陷溺其心者也。
程子所谓学而知之,即孟子求则得之之论也。
程子所谓自暴自弃,即孟子不尽其才之论也。
二说虽异,不害其为同也。
不知是否伏乞指教
谦之又观《集注》曰:「才固有昏明强弱不同」,窃疑昏明是气,强弱是才,不知于「才」字上下昏明」字如何
伏乞指教
气禀之殊,其类不一非但清浊二字而已
今人聪明通达事事晓了者,其气清矣,而所为未必皆中于理,则是其气之不淳也。
人有谨厚忠信事事平稳者,其气醇矣,而所知未必能达于理,则是其气之不清也。
推此类以求之,才自见矣。
程子曰:「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又曰:「人生而静,已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
谦之窃意明道所言生之谓性与告子所言生之谓性不同明道之意若谓人生而后方始谓之性,前此天命流行未有寄寓只可谓之善,不可谓之性。
然以无可得名又是性之本源只且谓之性。
若论其体段则不可谓之性。
人生而静以上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
性即气,气即性,盖必禀是气然后人之形体始立,必命之以是然后人之良知良能始具,必有是性而后有是气,必有是气而后有是性,二者盖不能相离也。
人物未生之时,天命之流行虽其未有底止不可谓之性,而性之本真浑然无所间杂
人物已生之后气质成形,虽其理已命于人,始得谓之性,而性之本体始与气质交杂,而有待察识端倪矣。
程子所谓性即气,气即性,非谓便是性,性便是气,盖言其不相离也。
程子所谓「论性不论不备,论气不论不明二之不是」,盖以此也。
不知是否伏乞指教
此段近之。
程子曰:「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者,是气禀使然也。
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
谦之窃考夫下文引水流为喻,是所谓不是元有两物相对而生也。
然既谓之流而复有浊,则非自幼而恶矣。
既曰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则不可谓之恶,亦不可不谓之性矣。
既曰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有流而未远已有所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又曰清浊不同然不可谓浊者不为水也。
谦之以谓既是初流出时无浊者,则后来虽有浊者或是泥沙溷之,外物汩之,不是元初水里面带得浊来,到此方见也。
此则孟子所谓陷溺其心者也。
岂得以恶为不可不谓之性哉?
程子之言必有深意伏乞指教
所谓泥沙外物气禀而言。
程子曰:「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
孟子性善是也」。
近观先生严时亨所问云:「《易大传》言继之者善,是指未生之前
孟子性善,是指已生之后」,与程子说似若有异。
伏乞指教
明道先生之言高远宏阔不拘本文正意如此处多。
若执其方而论,则所不可通者不但此句而已
须知性之原本善,而其发亦无不善,则《大传》、孟子之意初无不同矣。
乡党》「非帷裳必杀之」,《集注》云:「朝祭之服用裳」,问时遗此一句
如帷,要有襞积旁无杀缝,其馀如深衣,要半下,齐倍要,则无襞积而有杀缝矣」。
所谓襞积,恐是若今裙制,近要有杀入声是也
半下,谓近要者狭,半放下面齐也。
齐倍要,谓向下者阔倍于上面要也。
不知旁无杀缝之制如何
恐是深衣之制,裳下面是裁布为之,近要者杀从其小,以就半下之法,所以旁有杀缝也。
伏乞指教
此读《集注遗下首句,故其下皆无文理。
乍看之,亦自晓不得也。
今添此句读之,自合见得分明矣。
帷裳如今之裙是也襞积即是摺处耳,其幅自全安得近要者有杀缝耶?
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字旧音毗志反,《集注》无音。
注、《集注》皆为偏党之义。
「义之与比」,旧音毗志反,《集注》音必二反。
孟子》「愿比死者一洒之」与「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其义与音又俱备无可疑者。
若「御者且羞与射者比」,《集注》亦为偏党之义,音必二反。
不知「比」字为偏党之义者皆当作必二反如何
至「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集注》曰:「比连也,音去声」。
所谓去声者,想却是作毗志反否?
伏乞指教
记得此字是用贾昌朝群经音辨》改定,「比今之诸侯一处未尽耳,更俟契勘
然亦无甚紧要,今目昏甚,此等处恐不暇料理矣。
孟子》曰:「我不贯小人乘」,贯旧音惯,注曰:「贯,习也」。
集注》无音,亦曰「贯,习也」,恐是不须音转亦可。
此等不应烦渎尊听,乡里后生或来质问不敢私意揣量以告,伏乞尊察。
若不音惯,不知读作何字?
如有别音,即须补之
依旧只是贯字,则自不须音也。
不暇检,可更详之,后便批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