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答余彝孙(范)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八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
有忧有惧者,志不胜气,气反动其心。
若志立,则气定矣。
故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有忧有惧者,内有所慊也。
自省其内无所病,则心广体胖而何忧何惧之有?
夫子之语,固已明白完备
今以志立气定为言则是未尝熟复本文别生枝节也。
文中子》曰:「仁义教之本,先王以是道德」。
先道而后仁义之说也。
此说得之
大学》「知止以至「能得」,《孟子》「自得以至逢原」,或以二章次第相似,范以为不然
大学知止而下,乃孟子欲其自得之事,至于能得,乃自得处。
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此乃自得后所进愈不止也。
此亦得之
圣贤之言各有所指,其次深浅随事而言,不可如此牵合
此说犹为粗可通耳。
「不耕穫,不菑畬」,程子易传爻辞恐未明白
范窃谓无不耕而穫、不菑而畬之理,只是于耕而计穫之利。
程子所解象辞,移之以解爻辞则可。
易传爻象之辞虽若相反,而意实相近,特辞有未足耳。
爻辞言当循理象辞不计利,循理则不计利,计利非循理也。
但考之经文,则传与来说于文义之间皆若有可疑者。
若曰不耕而穫,则多却「而」字;
若曰于耕而求穫之利,则又须增数字方通
尝谓此爻乃自始至终不营为而偶然得之意,耕穫菑畬举事始终而言也。
无妄之世,事盖有如此者
若以义言,则圣人无为而治学者不要人爵人爵从之,皆是也
大抵此爻所谓无妄之福,而六三则所谓无妄之祸也。
《艮》六二「不拯其随」,程子谓「二不得以拯三之不中,则勉而随之,不拯而惟随也」,恐「惟」字未的当
若不拯而惟随,则如正子之于子敖冉求之于季氏也。
当只言「不拯其所随,故其心不快」。
孔孟于时君,谏不行、言不听则去而已
勉而随之,恐非时止之义。
得之
大司乐》:祀天四望,皆文之五声
至于祀天神、地祇人鬼独用宫、角徵、羽不及商。
或曰祭尚柔,又何以统言五声耶?
一变羽物六变象物有感则无不通,似不可以次序先后言。
下管鼗鼓鸟兽跄,箫《韶》九成凤凰仪,又若有次序先后
岂所感有浅深,故其应如之耶?
五声盖总言之,其用则不及商也。
沈存中笔谈》亦有说,然此等今无所考,未须深究
感有浅深,古注之说已详,然今亦未睹其实也。
《司服》:卿大夫加以大功小功,则自卿大夫而上皆无此者,何也?
此义《周礼》疏中其说已备,《中庸所谓期之丧达乎大夫是也
古人贵贵之义,吕氏之说详矣(《精义君子反经处亦有说。)
然亦是周公制以后如此,故《檀弓》又云「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亲」。
大凡礼乐制度若欲理会,须从头功夫不可只如此章,草略说一二,但恐日力未遽及此不若专意于其近者为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