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吴斗南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九、《宋元学案》卷四九、《宋元学案补遗》卷三二
便中奉告感慰亡量。
比已改岁窃惟履此泰亨,倍膺多祉。
承摄于此,忽已踰年,疾病侵凌,无一日好况
请祠不遂经界之役得请后时不可举手,少须三五月,即复告归矣
世路艰棘不若归卧田里,以休馀年。
及人之事,非复吾力之所及矣。
每诵先圣不梦周公之叹,未尝慨然也。
承受改秩亦既有期,甚以为慰。
不知诸公相知者为谁?
鼎之有实,宜谨所之,我仇有疾,乃无尤耳。
前寄诸书,竟未得细考
然疑诸儒之说有不足信据者,要当审择而遴取之,乃无误耳。
今此所寄却得一观,恨读书少,未能有以上下其论。
然亦有一二疑处。
假开多事便人行速未暇一一奉扣。
姑录一二,别纸奉呈,幸一一批报。
顷见东汉《讨羌檄》日辰与《通鉴长历不同,又沈存中笔谈》所载《朱浮传》引《天作》诗目今范书印本亦异,不记前书奉问否?
今亦见纸尾,幸并喻及也。
李彦平所见颜子不知何人
莫是永嘉赵彦昭否?
其所论学大意甚佳,然恐于穷理功夫有所未至,则亦只冥行,终不能升堂睹奥直入圣贤之域也。
裒集程门诸公行事顷年亦尝为之而未就,今邵武印本所谓渊源录》者是也
当时编集未成,而为后生传出,致此流布,心甚恨之。
不知曾见之否?
此等功夫亦未须作。
比来深考程先生之言,其门人未有承当得此衣钵者。
此事尽须商量未易朝耕暮穫也。
不耐间,亦是大病
此乃平时记忆讨论惯却心路古人所以深戒玩物丧志,政为此也。
此后且当尽心一意根本之学,此意甚善。
今人陷于所长决不能发此,听信身心也。
佛学之与吾儒虽有略相似处,然正所谓同心异,似是而非者,不可不审。
明道先生所谓句句同,事事合,然而不同者,真是有味
非是见得亲切如何如此判断耶?
圣门所谓闻道,闻只是见闻玩索而自得之之谓,道只是君臣父子日用常行当然之理,非有玄妙奇特不可测知,如释氏所云豁然大悟通身汗出之说也。
如今更不可别求用力处,只是持敬穷理而已
参前倚衡今人多错说了,故每流于释氏之说。
先圣言此,只是说言忠信,行必笃敬念念不忘到处常若见此两事不离心目之间耳。
如言见尧于羹,见尧于墙,岂是以我之心还见我心别一物在身外耶?
无思无为,是心体本然,未感于物时事,有此本领,则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矣,恐亦非如所论之云云也。
所云禅学悟入乃是心思路绝天理尽见,此尤不然
心思之正,便是天理流行运用无非天理发见,岂待心思路绝而后天理乃见耶?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若使释氏果见天理,则亦何如此悖乱殄灭一切昏迷本心不自知耶?
凡此近世沦陷邪说大病不谓明者未能免俗而有此言也。
子合便人督书甚速,草草布此。
手痛复作不能究所欲言。
何时面谈,倒此胸臆
正远,唯千万自爱为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