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陈器之(问玉山讲义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考亭渊源录》卷一二、《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五四、光绪《永嘉县志》卷三一
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
其中含具万理,而纲理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
孔门未尝备言,至孟子而始备言之者,盖孔子时性善之理素明,虽不详著其条而说自具
孟子时,异端蜂起往往以性为不善
孟子惧是理之不明而思有以明之,苟但曰浑然全体,则恐其如无星之秤,无寸之尺,终不足以晓天下。
于是别而言之,界为四破,而四端之说于是而立
四端之未发也,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自有间架不是儱侗都无一物
所以外边才感,中间便应
赤子入井之事感,则仁之理便应,而恻隐之心于是乎形。
如过庙过朝之事感,则礼之理便应,而恭敬之于是乎形。
盖由其中众理浑具,各各分明,故外边所遇随感而应,所以四端之发各有面貌不同
是以孟子析而为四,以示学者,使知浑然全体之中而粲然有条若此,则性之可知矣。
四端之未发也,所谓浑然全体无声臭之可言无形象之可见何以知其粲然有条如此
盖是理之可验,乃依然就他发处验得。
凡物必有本根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的之发最可验。
故由其恻隐所以必知其有仁,由其羞恶所以必知其有义,由其恭敬所以必知其有礼,由其是非所以必知其有智。
使其本无是理于内,则何以有是端于外?
由其有是端于外,所以必知有是理于内而不可诬也。
孟子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是则孟子之言性善,盖亦溯其情而逆知之耳。
仁、义、礼、智既知得界限分晓,又须知四者之中仁义是个对立关键
也,而礼则仁之著;
义,义也,而智则义之藏。
春、夏秋、冬虽为四时,然春、夏皆阳之属也,秋、冬皆阴之属也。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与义」。
是知天地之道不两则不能以立,故端虽有四而立之者两耳
仁义对立而成两,然仁实贯通乎四者之中。
偏言一事,专言则包四者。
仁者,仁之本体
礼者,仁之节文
义者,仁之断制
智者,仁之分别
春、夏秋、冬不同,而同出乎春。
春则春之生也,夏则春之长也,秋则春之成也,冬则春之藏也。
自四而两,自两而一,则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矣。
故曰五行一阴阳,阴阳太极,是天地之理固然也。
四端,而智居四端之末者,盖冬者藏也,所以万物而终万物者也。
智有藏之义焉,有终始之义焉,则恻隐羞恶恭敬是三者皆有可为之事,而智则无事可为,但分别其为是为非尔,是以谓之藏也。
恻隐羞恶恭敬皆是一面道理,而是非则有两面
既别其所是,又别其所非,是终始万物之象。
四端之首,而智则能成始,能成终
元气虽四德之长,然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贞。
盖由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发散,理固然也。
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机轴,此理循环不穷吻合无间
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者,此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