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郑子上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六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六、《朱子论学切要语》卷二
「诚」、「仁」,天下之理一而已。然诚,体也,仁、义、礼、智皆在其中。仁,用也,与礼、义、智皆为诚中之一理。仁为生动之理,包含义、礼、智,则又合为一全理,又只是诚之推耳。
理一也,以其实有,故谓之诚;以其体言,则有仁、义、礼、智之实;以其用言,则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实。故曰五常百行非诚,非也。盖无其实矣,又安得有是名乎?
「性命」,若生而知之者浑然尽善,则气自气,理自理,两不相关,不必说气质。自生知而下,虽是天理无亏,然却系于气。气清而理明,气浊则理晦,二者常合,故指为气质之性。言此理视气以为进退,非以气质亦为性命也。
生而知者,气极清而理无蔽也。学知以下,则气之清浊有多寡而理之全缺系焉耳。
儒释前承所答云。
吾以心与理为一,彼以心与理为二,亦非固欲如此,乃是其所见处不同。彼见得心空而无理,此见得心虽空而万物咸备也。虽说心与理一,而不察乎气禀物欲之私,亦是见得不真,故有此病。此《大学》所以贵格物也。
敬得批教,反覆思绎,乃知只有动静之异而无内外之别。又云二人亦各就一处言之。
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子上于讲论处尽详密,却恐此处功夫未到,所以不甚精明,于己分无得力处。须更于此子细著力,以固根本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