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潘谦之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九、《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五、《永乐大典》卷五五三、五五五、《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三三
孟子》首数篇与齐、梁君语,大抵为国治民之事,特患学者不能用之耳。
即义利之对而定所趋,充易牛之心以广其善端闺门之内,妻子臣妾皆有以察其温饱、均其劳佚无尊贱之僻焉,亦与民同乐之意。
又何往而非切身之事哉?
论《孟子》书首,若能如此推类反求,固不害切己
初学便教如此看,却又添了一重事
不若且依本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久自然通贯不须如此费力也。
乐天」「畏天不同
仁者而居小国,固不免智者之事。
使智者而居大国,则未必能为仁者之举。
何者
智者分别曲直未必能容忍而不与之较,如仁者之为也。
得之
禹、稷、颜子时不同出处不同,乃义之宜。
伯夷伊尹时同出处异,一是一非一善一恶
孟子何以皆谓之圣人耶?
伯夷伊尹所为为非恐未
许行欲君民并耕,则于人无贵贱之别
市价不贰,则于物无贵贱之差。
事虽异而意则同。
孟子因齐王易牛以发其不忍之心,因夷之厚葬其亲以箴其兼爱之失,皆因其发见处以启之。
得之
伊川云:「养志莫如敬以直内」,此是就未发上说
孟子所谓自反而缩」,「以直养而无害」,「集义所生」,皆指事而言,就已发上说
孟子方辨告子,故专救其偏。
孟子养气只合就已发处说。
程子养志自是当就未发处说。
各是一义,自不妨内外交养不可孟子为救告子义外之失而姑为此言也。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集注》之意似以为德虽至大人而初不失赤子之心也。
然以「者」字与「也」字观之,恐以为大人所以大人者,不过不失赤子之心而已
赤子之心未然
若大只是守个赤子之心,则于穷理应事皆有所妨矣。
王子垫以人之为士,下既不为农工商之事,上又未有卿大夫之职,故疑其若无所事者。
孟子言士虽未得位以行道,而其志之所尚,则有仁义焉。
尚志之说甚善。
」字与「父在观其志」之「志」同,盖未见于所行而方见于所存也。
「说大人则藐之」盖主于说而言。
如曰「见大人则藐之」,则失之矣。
得之
「于不可已而已」一节仁言,「于所厚者薄」一节义言
夫不可已而已,当厚而薄,则怠惰自私无力笃义之心,而失之不及矣。
或有发愤勇进者,则又失之助长
迨夫意气一衰,则私心邪念溃出而不可遏,此又失之太过也。
仁义之说未是,进锐退速之说亦未精切
盖其病正在意气方盛之时已有易衰之势,不待意气已衰之后然后见其失也。
尽心》第一章游氏以知天为造其理,事天为履其事,固善矣。
然「夭寿不贰一节,又乃承上二节而言。
上乃知而行之,此乃守而不变,游氏之说恐未当
夭寿不贰亦是知天之效,但游氏说得下句太轻耳。
或问》中以杨氏所讥王氏之失为非是
柄窃以高明之与中庸虽非二物,然细分之,亦不为无别
中庸者,理之所当然也;
高明者,理之所以然也。
圣人处己应物固无二道,然处己而尽其理之当然者,所以中庸也;
知处己所以当然之理,则高明也。
应物而尽其理之当然者,所以中庸也;
应物所以当然之理,则高明也。
王氏判而为二固非矣,而杨氏浑然无所区别,则亦不察中庸高明所以得名之实也。
其曰智不足以致知,明不足以尽诚者,其意盖以智为高明,诚为中庸
但「明」字与「诚」字不类,而反与上句所谓智者一律
岂牵于「自明而诚」之语而误乎?
若如其意,窃欲易曰:知不足以致知,诚不足以力行
不足以致知故以高明为渊微妙,而非局于一事为之末,而不知高明所以中庸
惟诚不足以力行故以中庸为出于人力之所勉强,而非天理自然,而不知中庸所以高明
此则王氏受病之处。
高明说中所存不为物欲之所累处,非指理而言也。
首章明道四说云:「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似以孟子所言为气禀之性。
以为气禀之性,则固有善恶矣,不得专谓之善也。
以下文水流之喻观之,则又似以气禀本善,发而后有善恶也。
使气禀皆善,则所发之恶何自来哉?
孟子所言不是气禀之性,但是性自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只说个善字
所谓天下之言性则故而已」者,谓此也。
横渠冰水凝释之喻似亦无害,但以受光纳照为言,则几于释氏所谓一灵真性者矣。
其所未尝无者,岂以其灵照之中,实无一物不具耶?
此则心之知觉,而非性之实迹也。
如此说,即是有害矣。
舜察迩言所以无智者之过。
智者之过常在于骛高远而厌卑近也。
舜之智不过非独为此一事,须以全章体之。
隐恶扬善听言之道当如此
盖不隐其恶,则人将耻而不言矣。
后之当进贤退不肖之任者,亦以隐恶扬善兼包并容之名,是不知隐恶扬善之义也。
隐恶扬善不为进贤退不肖言,乃为受言择善者发也。
和而不流非不恭之和,中而不倚则非执一之中。
中和不流不倚者择之精,有道不变者守之固。
择之精则不患乎道之难明,守之固则不患乎道之不行
能勉乎此,则无贤智之过矣。
章句》中谓四者各有次序不知如何
岂不流尚易而不倚为难,如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乎?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须就「强」字上看,如此无功夫矣。
武王周公所以达孝者,柄窃以为舜之大孝所遭之至不幸也。
文王之无忧,所遭之至幸也。
至幸与至不幸,皆不可以为常。
武王周公之孝,而天下通行之孝也。
恐无此意。
章句》中以学知利行为仁,困知勉行为勇,窃恐未尽仁勇之德也。
仁者安仁,固不容以利行为言
知、仁、勇皆谓之达德,则勇固通上下而言也,不可专以困知勉行者目之。
以柄观之,三知三行云者所以总言达道达德之在人,其气质虽有不同,而及其至之则一也。
三近云者,言人未至乎达德而求至之者,其用功如是也。
不必三知三行分知、仁、勇如何
此等处且虚心看到并行不悖处乃佳。
「敬大臣则不眩」,《章句》中以为信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间之,故临事则不眩也。
柄窃观下文官盛任使之意,似以为不使役役细事,乃所以敬之也。
惟其役役细事,故其精神暇逸不至昏眩而迷于大体也。
不然
二十七章既言「大哉圣人之道」矣,而复以「优优大哉」冠于礼仪之上者,盖言道体之大,散于礼仪之末者如此
得之
二十四章「成己仁也,成物智也」,以柄观之,《论语》以学不厌为智,诲不倦为仁,又与此相反
且学不厌与成己虽皆在己之事,然一则学以明其理,一则实体是理于吾身,一知一仁,犹可言也。
若夫成物,乃仁之事,何所与于知而归之耶?
若非有智,何以成物
二十章「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夫子非使后人不得复古也,但以为生于春秋之世,既无得位之理,徒欲以匹夫之微而复古之道则不可耳。
使得得位何不可者
反古道」连上文愚贱」说。
前辈多以夫子损益四代之制以告颜子,而又曰「吾从周」,其说似相抵牾者。
然以二十八章「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之意观之,则夫子从周,特以当时所用不得不从耳,非以为当尽从周
若答为邦之问,乃其素志耳。
得之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世」犹言世上也,法是法度则是准则
有可跂之实故言法,言未见行事故以其言为准而行之也。
得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