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项平父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四、《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九八、《朱子论学切要语》卷二
论义袭,犹未离乎旧见。
大抵既为圣贤之学,须读圣贤之书;
既读圣贤之书,须看得所说本文上下意义字字融释,无窒碍处,方是会得圣贤立言指趣识得如今为学功夫固非可以悬空白撰得之也。
孟子公孙丑问气一节,专以浩然之气为主
其曰「是集义所生」者,言此气是积累行义之功而自生于内也。
其曰「非义袭而取之也」,言此气非是所行之义潜往掩袭而取之于外也。
其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者,言心有不慊,即是不合于义而此气不生也。
岂可得而掩取哉?
告子不知此,而以义为外,则其不动心也,直彊制之而顽然动耳,非有此气而自然不动也。
故又曰:「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告子之病盖不知心之慊处即是义之所安,其不慊处即是不合于义,故直以义为外而不求。
今人孟子之言,却有见得此意而识义在内者,然又不知心之慊与不慊亦有必待讲学省察而后能察其精微者。
故于学聚问辨所得皆指为外而以为非义所在,遂一切弃置不为
此与告子之言虽若小异,然其实则百步五十步之间耳。
以此相笑,是同浴而讥裸裎也。
其所见之偏如此,故于义理精微气质偏蔽所不察,而其发之暴悍狂率无所不至
其所慨然自任以为义之所在者,或未必不出人欲之私也。
来喻敬义二字功夫不同,固是如此
然敬即学之本,而穷理乃其事,亦不可作两截看也。
洪范》「皇极一章,乃九畴之本,不知曾子细看否?
先儒训「皇极」为「大中」,近闻又有说「保极」为存心者,其说如何
推详之,复以见告
逐句详说,如注疏然,方见所论之得失
大抵为学但能于此节目看得十数条通缜密,即见读书凡例
圣贤传付不言之妙,皆可以得之言语之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