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万正淳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四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一
人杰去岁尝读《中庸》,妄意辨析先儒之说,今春录以求教矣。
间在鄱阳,有一朋友举《或问二十七章说来言曰:「先生德性广大高明、故与厚者为道之大,以问学精微中庸、新与礼者为道之小,何也」?
人杰始而疑之,因检《章句》、《或问研究是说,忽悟其旨。
盖此章首言「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则道之极于至大无外者也。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则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者也。
大小兼该本末不遗,行之者其在人乎。
继之以「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诚谓道之所以极于至大至小而莫不具举无遗者,必待至德之人以行之也。
夫既论其必至然后可以行至道之意矣,而其指示学者所以于是先生改作「修是德」。)工夫,则又不可不详言之,于是又继之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崇礼」,所以学者于此道不可徒志其大而遗其小,得其本而遗其末,驰意高远而不求夫致知力行之实也。
知乎此,则横渠之说与夫吕氏游、杨之说皆所以发明此理,而人杰前日之疑是乃见理不明,妄议之也。
吕氏游、杨有未安处,《或问》既言之矣。
杨氏又以温故知新为道问学之事,敦厚崇礼为道中庸之事,则恐不必如此说,以害正意耳。
侯氏以礼为道之物,不知道之理果何谓也。
至其辨杨氏道非礼不止之言之失,却似可取
谨复具此以求教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此说得之,但「进于是道」者未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