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周舜弼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四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
讲学持守不懈益勤,深慰所望
又闻颇有朋友之助,当此岁寒不改其操,尤不易得也
更愿相与磨厉,以造其极,毋使徒虚名以取实祸,乃为佳耳。
前书絜矩之说大概得之
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
今所示数条,各以鄙意附于其后,却以封还,幸试思之。
来说大概明白详细,但且于此更加反复虚心静虑密切玩味久之自见得更有精微处,不但如此而已也。
承欲见访固愿一见,但远来费力不若前所说,著实下功。
果自得之,则与合堂同席亦无以异也。
乡来蔡君今安在
能不受变于俗否耶?
大学》之道,莫切于致知莫难诚意
意有未诚,必当随事即物,求其所当然之理。
然观天下之事,其几甚微,善恶邪正是非得失未有不相揉杂芒芴间者
静而察之者精,则动而行之者善。
圣贤之学必以践履言者,亦曰见诸行事皆平日之所素定者耳。
先生之教必曰知之者而后无不诚,盖若泛论知至,如诸家所谓极尽而无馀,则遂与上文所谓致知者为无别
况必待尽万物之理而后别求诚意之功,则此意何时而可诚耶?
正学紧切用功之地,而先生训释精明,诚有以圣贤未发之蕴。
窃尝体之于心,事物之来,必精察善恶两端如是为善,则确守不违
如是而为恶,则深绝而勿近先生勾去此并上二句。),亦庶几不苟致知,而所知非复泛然无切于事理
不苟诚意,而好善恶恶,直欲无一毫自欺之意。
敬守此心,无敢怠忽课功计效,则不以为意焉。
如此用力不知如何
知至只是致知到处,非别有一事也。
但见得本来合当如此正理自然发见透彻,则所知自切,不须更说确守深绝而意自无不诚矣。
传之二章释「自新新民」而结之以「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者,言皆欲止于至善也。
自致以至修身无非所以自新也。
齐家以至平天下无非所以新民也。
凡此八者,诚《大学》之条目
然必曰止于至善者,深言善不可以不精耳。
夫善一也,有至善则有未善先生改云:「善而未至。」)所以择善之难如此过则失中不及则亦未至于中。
宜其应事接物之际,固有欲为公而反遂其私,欲为义而乃徇乎利,厚薄轻重泛然而应,不得其当。
皆知之有未切也。
补亡之章谓用力之久而一旦廓然贯通焉,则理之表里精粗不尽,而心之分别取舍不切
是必加之以积习之功,庶乎廓然贯通然后可以止于至善之事乎。
苟未至此,则分别取舍于心当如何
一事自有一事至善,如仁敬孝慈之类。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人之所不能无者。
然有一于此,则心不得其正。
何哉
盖此心不可以顷刻不存,苟喜怒忧惧一萌于中,则心有系累不特不能帅乎气,而气反得以动其心矣。
故当忿懥之时,唯有忿懥而已
既以忿懥为主,尚何心之可存?
恐惧之类,莫不皆然
圣人于此深欲学者常存此心,无少间断喜怒哀惧犹不可有,而况旷荡外驰邪辟妄念以为此心之累者乎?
故曰心有不存无以检其身矣。
以此意体之如何
有喜忧惧,则四者之发不得其正;
喜怒忧惧,则四者之发何不正之有?
絜矩之道,推己度物而求所以处之之方。
故于上下左右、前后之际,皆不以己之所不欲者施诸彼而已矣。
然皆以敬老、事长、恤孤之三者推之,以见民心同然
下文极言好恶不可以异乎人,而财利不可以擅乎己,苟惟不然,皆取恶之道也。
是则一章之意无非发明「恕」之一字
上章既言所藏乎身,不恕则不能喻诸人矣,于此推广之,以极其所不通之意。
恕之为用,其大如此,求其指归则不孝、弟、慈三者。
行乎一家,推而至于治国平天下同一而已
孝、弟、慈,非恕也。
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推之者近,施之者广,必与人同其欲而不拂乎人之性,兹其所以为恕。
以此观之,是否
此段说得条畅
致中和」注云:「自戒恐惧而守之,以至于一息不存,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
自必谨其独而察之,以至于一行之不慊,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戒谨恐惧所以守之于未发之时,故无一息不存而能极其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必谨其独,所以察之于既发之际,故无一行之不慊而能极其和。
天地所以位者不违乎中,万物所以育者不失乎和,致中和而天地自位、万物自育者盖如此
学者于此静而不失其所操,动而不乖其所发,亦庶几乎中和之在我而已
天地万物所以位且育焉,则不敢易而言之。
未识是否
其说只如此不难晓,但用力不易耳。
勉旃勉旃
凡事豫则立」一节,言与事、行与道皆欲先定于其初,则不跲不困、不疚不穷斯有必然之验。
下文自不获乎上、不信朋友不顺乎亲而推之,皆始于不诚乎身而已
然则先立乎诚为此章之要旨,而不明乎善则不可以诚乎身也。
今欲进乎明善之功,要必格物以穷其理,致知以处其义,夫然后真知善之为可好而好之,则如好好色;
真知恶之为可恶而恶之,则如恶恶臭。
明善如此,夫安得而不诚哉!
以是观之,则《中庸所谓明善,即《大学致知之事;
中庸》之所谓诚身,即《大学》意诚之功。
要其指归,其理则而已
是否
得之
「费而隐」章,引鸢飞鱼跃之诗以明其旨。
夫子以为子思吃紧为人,与必有事焉而勿正之意同,活泼泼地。
以为子思之言无非实理,而程夫子之说亦皆真见。
今又得先生窜定此章,反复开晓昭然义见。
耽玩久之,心融意释
形而下者,道之用矣,必有形而上者为之体。
其用广,夫安得不费
体微,又安得而不隐?
体用显微,初无间绝。
人惟睹其用之显而不见其体之微也,是以终身之而不知
子思于是鸢鱼以明此理之昭著,而其所以然之故,则亦可知其隐然为难见也。
见于鸢鱼尚尔而况夫妇隐微之间极而至于天地广博之际,化育流行洪纤高下莫不皆然
此理固非偶然者,而亦孰与之哉?
子思之言精密峻洁,而程子之论无纤毫凝滞倚著之意,非先生孰知之?
大意如何
只是如此,更宜详味
二十七章言道体极至大无外,道之用入于至小而无间
至德之人,不足以疑之。
中言至道之凝,非大小精粗举而并行,则不足以凝是道也。
末言所处之无不宜所以极言至道之凝其效如此
大小精粗之旨,诸家所论不同
张子逐句为义,吕氏因之,以一句自相反覆为说,游氏以逐句相承接为说,杨氏逐句上一节承上节、下一节下节为说,却以温故知新为道问学之事,敦厚崇礼为道中庸之事。
兼而读之,亦足以发明大旨
然分比精密条理该贯,终不若以尊德性存心之本,而极乎道体之大;
以道问学致知之本,而尽乎道体之细。
遂以广大高明温故敦厚存心之属,以精微中庸、知新崇礼致知之属,于是犁然各当于人心,使学者有用力之地而不悖名义纷纭也。
窃尝玩索所谓不以一毫私意自蔽者,指致广大而言也;
不以一毫私欲自累者,指极高明而言也。
乍读两句似若一意相同
然试体之,一以私意自蔽,则心不洪放而狭隘迫窄何以广大乎?
一以私欲自累,则此心沉溺昏暗卑陋何以高明乎?
二句相似而实不同者,妄意如此
是否
得之
末章八引《诗》,前五条论始学至成德疏密浅深之序,后三条皆所以不显之德,前此未有发明斯义若此昭著白也
今观「尚絅一条,则知为己之学不可以徇名,而入德之方皆由乎己而已
进而至于「亦孔之昭」,则谨独之行已著。
进而至于不愧屋漏」,则谨独效益彰。
其曰「奏假无言」,所以言其德之已成。
又曰「不显惟德」,所以言其德之至盛。
故先之以不赏不怒而民自畏劝,终之以笃恭天下平也。
自下谨独之事积而至于笃恭天下平,则其存心也愈谨而进德也弥盛。
复三引《诗》,以叹咏不显德固不在乎声色之末,亦非「德輶如毛」之可比
极论其妙,不若无声无臭」之诗为可以形容不显之至耳。
窃尝谓此章之旨正与首章相应
首章论道体之大端故以性、命、教之三者言之于始。
然必戒谨恐惧而存其未发之中,必谨其独而保其既发之和。
中和之至,所以能位天地、育万物者,盖其德之盛同乎天而然也。
中庸》之书所以于是者,其旨深哉。
志于学者,可不天德之在圣人者为如何
于此尽心焉尔
未审是否
「亦孔之昭」是谨独意,「不愧屋陋」是戒谨恐惧意。
君子终食之间违仁」,不但终食之间而已也,虽造次于是
不但造次而已也,虽颠沛于是
盖欲此心无顷刻须臾间断也。
及称颜子,则曰「三月不违」,于众人则曰「日月至焉」而已
今学者于日月至焉且茫然不知所谓,况其上者乎?
克己工夫要当日月至焉推而上之,至终食之间以至造次,至颠沛一节一节去,庶几持养纯熟,而三月不违学而至。
不学则已,欲学圣人,则纯亦不已,此其进步之阶欤?
下学之功诚当如此
资质高明者,自应不在此限,但我未之见耳。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贫与富交,彊则忮,弱则求。
人惟中无所养,而后饥渴得以害其心也。
不能自安于贫,而有慕乎彼之富。
此心一动物欲行焉,故虽可已而不已
孟子所谓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得我而为之类,盖有不可胜穷之私。
由是以失其本心,而忌嫉忮害生焉。
否则谄曲以求之,而不自知其为卑污浅陋之甚也。
子路之志不牵乎外物之诱,夫子称之,欲以进其德。
惜乎不能充此而上之,至有终身诵之之蔽。
不然箪瓢陋巷之乐当与颜子同之。
日用功夫信乎不可遽已也!
如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