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潘恭叔友恭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四○
友恭坐时亦间有虚静之象此时却是无欲。),而未能无欲也(此谓平时。)
所恨工夫未能接续,故惮烦失错之处极多。
惟其惮烦,愈多失错
深知之而不能改,盖欲静意胜也。
所论皆善,但不可如此迫切计功,非惟无益,反有所害。
深戒之。
横渠先生曰:「德不胜气性命于气;
德胜其气,性命于德。
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
气之不可变者,死生修夭而已」。
横渠说「性命气」「性命于德」之「命」,恐只是听命之意。
「性天德,命天理」,「天理云者,亦曰听命于德,无非理之当然耳。
不知是否
性命于气」,恐「性命两字作一般看,言性命皆出于气禀之偏也。
「性天德,命天理」,即所谓性命于德。
「惟圣人可以践形云者践行当来吾身所具之理也。
「可」云者,尽理而无馀欠也。
杨氏体性之说如何
程先生以充人之名解「践形」字,甚善。
「践」犹践言践约之「践」,非谓践行所具之理也。
杨氏体性之语不可晓。
太子蒯聩得罪灵公出奔赵氏
灵公尝游于郊,谓公子曰:「我将若为后」。
灵公卒,夫人奉遗而立
以辄在为辞,于是国人立辄。
辄立十二年,辄出亡蒯聩入,是为庄公
庄公立三十年而出奔
友恭窃详此事,妄意谓辄不顾其父而自立,固已失父子之义矣。
蒯聩得罪于父而出奔,乃因竖良夫孔悝母劫升台而盟立之,是不用先君遗命父子君臣之义俱失之矣。
然则宗国所宜立者何人
其必乎?
辞国之日,国人立辄之时,辄能逃去,则无得而辞,蒯聩亦无复君卫之意。
及夫蒯聩既入,良夫相与
是时能守之以死,则蒯聩安得而立哉?
惜乎孔悝不知出此,一切付之无可奈何,此蒯聩所以立也。
虽然天下岂有无父君臣之国哉,宜乎蒯聩未几而复奔也。
此论大概得之
但谓辄逃去,则蒯聩无复君卫之意,及蒯聩既立而复奔者,非是
盖辄自当逃去,非欲为是以蒯聩之来也。
蒯聩脱或能守其国,亦不可知,但义理自不是耳,不必如此牵合也。
孔悝有母不能禁而使之为乱,及为卫之臣,又不能有所立。
子路之贤,为其家臣,其事如何
心甚疑之。
亦何所见如此
赐教
圣人之门不使逃世避人以为洁,故群弟子多仕于乱邦
然若子路冉有之徒,亦太不择矣。
学者所当深戒也。
仲尼元气段中「并」字莫是包上两句否?
「时焉而已」,「时」字恐是战国风气所致
「并」,秋杀尽见,则以春生为主而兼举之也。
「时焉而已」,语意分明未知端的指趣
如此所说亦通,或恐更有「时既无人不得不自任」之意。
或说秋杀气象不常如此,盖有时而或见之也。
未知孰是,试并思之。
或谓游氏以「犯上作乱」为两节,据友恭所见只是一节
据说不好犯上」处亦贯忠顺而言,则知其非两节也。
作乱以上后说得之
「为仁之本」一句,似皆未得其说。
程说自与谢说不同不可混为一说也。
看得程说分明,则自见谢说之非矣。
或谓「传不习乎」是得于人而不习友恭不习而传与人
或谓忠信能相有而不能相无,故程先生以为内外表里
友恭谓尽己者自反而无慊于中,故曰内;
以实者即此而施之于人,故曰外。
或谓谢氏虽推广见得不止践言为信,亦恐包括不尽
结云:「几于无我则能之,莫伤易否」?
友恭谓说信处却不少包总,只欠践言为信作本意
几于无我不为过
传习」恐当如前说
忠信后说近之,而亦未尽
忠信一理,但以所从言之则异耳。
所云「自反无慊」、「即此而施」之语皆失之,更当别下语也。
践言后说得之无我前说得之
大率前说看得文意平直而伤于草略后说子细而失之支蔓,有回互迁就之意。
不知前说谁所论,不罪轻率也。
闵子侍侧
旧说:「訚訚和悦而诤也。
侃侃,刚直之貌」。
此训得之,更宜详味
「子乐」,但为乐英才教育之之意。
如云不害自得,皆其力分之所至,似皆衍说也。
杨氏所引伤勇,亦非孟子之意。
「师过商不及」,详味此章,历考二子言行之间,有以知其因气禀之偏而失性情之正。
此说甚佳。
二子晚年进德不可知,然子张之语终有慷慨激扬之气,子夏终是谨守规矩也。
云「气禀虽为未化,亦不可全未化也」,此语亦是。
但似此立语,微觉有病耳。
杨墨之说恐未然
杨氏之学出于老聃之书,墨子则晏子时已有其说也,非二子之流也。
屡空
只是空乏」之「空」。
古人有「箪瓢屡空」之语是也
但言颜子数数空匮不改其乐耳。
下文子贡货殖为言正对相反而言,以深明颜子之贤也。
若曰心空,则圣人平日之言无若此者。
数数而空,亦不胜其间断矣。
此本何晏祖述老庄之言,诸先生盖失不之正耳
程子曰:「孔子弟子颜渊而下子贡」。
夫子门人,要其归而论之,则曾子仲弓闵子、冉子恐不在子贡之下。
莫以其天资颖悟而言否?
程子指意如何
此等不须遥度造理深后当自见(《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又见《考亭渊源录》卷一二,《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
语:底本原注一作「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数据查询中……
数据查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