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吕子约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三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七、《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
修省言辞,诚所以立也。
修饰言辞,伪所以增也。
发原处甚不同
夫子所谓巧令鲜仁,推原辞意而察巧令之病所从来止是所为而然(如未同而言,以言餂人,胁肩谄笑,以喜随人之类,皆有所为也。)
曰鲜矣仁云者独言巧令之人于仁或几乎息而不敢谓之全无也。
所为之说甚善,但「不敢谓之全无」,指意毕竟如何,幸更喻及。
伊川先生解中却云「谓非仁也」,便如此直截说破,意又如何
曾子三省忠信而已,则程子包「传不习乎」一语解之矣。
所谓欺于己、欺于师,想是程子之意。
祖俭窃谓「传不习乎」亦须兼就不习而传于人上说。
不习而传,则是中有未尽而与欺人无异也,与上文同旨。
传习又所当省者,故专言之。
子夏后为庄周之类,皆由传之有所未习,故流传之久,不能无弊(观老于西河上气味,谓之讲习之功全尽未可也。)
曾子其所传,故至今无弊。
然「彼以其富」之言、摽使者大门义、「说大人则藐之」之训,其血脉贯通,皆似有少伤和粹处。
信乎,传而习之为难所谓传,非如释氏半夜传法之谓。盖在己有所未克,则其动止之间不能无失。苟时习之功有所未至,流传于后,岂不有害?)
所论甚善,末后注脚尤好,但恐文意未如此耳。
恐当放下许多道理,且平心看他文义向甚处去,都不要道理向前牵拽他。
待他文义归著去处稳帖分明后,却有个自然道理出来不容毫发有所增损抑扬
处正好玩味也。
大抵先要虚心为要耳(如「禹无间然」一段五峰说得甚好。然近日细看,恐圣人当日赞叹之时未有此意。他似此者甚多。)
李先生之论,盖欲拯世计较之病,大要恐人思前算后迁就回互,入于不诚不直而弗自觉知。
然人之资禀刚柔不齐,则药其所偏者,又恐难一概论。
止是要认得此意旨所发,而于计较思算时常点检也。
日用功夫固当缜密,然觉得如此烦碎缴绕,又似自缚杀了。
先生意大且要简节疏目,先整顿大体是当然后就上面子点检
是亦学不躐等之意也。
坎》、《离》,阴阳之成质,故为上篇之终。
既济》,《坎》、《离》之合;
未济》,《坎》、《离》之交,故为下篇之终。
五行之运,独言水火,又谓为成质,何也?
阴阳成质,水火为先,故《洪范一曰水,二曰火。
《正蒙》中亦有一段五行次序说得分明,可更检看
数学有《乾》、《坤》付正性于《离》、《坎》之说,似亦有理。
日月阴阳精气向时所问殊觉草草
所谓终古不易光景常新者,其判别如何
非以今日已昳之光复来日将升之光,固可略见大化无息不资于已散之气也。
窃尝观之,日月亏食,随所食分数,则光没而魄存,则是常在光有聚散也。
所谓魄者在天,岂有形质邪?
或乃气之所聚所谓终古不易者邪?
日月之说,沈存中笔谈中说得好,日食时亦非光散,但为物掩耳
若论其实,须以终古不易者为体,但其光气常新耳。
然亦非但一日一个,盖顷刻不停也。
二气五行造化万物一阖一辟万变是生。
所谓五行之气,即雷、风水、火之运邪?
又即二气参差散殊者邪?
先儒物物皆具,则人之气禀有偏重者,谓之皆具可乎?
或谓虽物皆具,而就五行之中,有得其多者,有得其少者。
于此思之,殊茫然未晓。
五行之气,如温凉寒暑燥湿刚柔之类,盈天地间者皆是一物无不具此五者,但其间多少分数五音五色五味之类皆是也。)
鬼神之德盖甚难知,于此粗入思虑,竟于体物不遗看得未极分明
于此不透,故不自知而溺于释氏处多。
明道上蔡语谓:「向你道有来,又恐贤问某讨;
向你道无来,你又恁生信得及」?
每每于此思量,乍得乍失。
近因相识有馈生鹅者,欲杀之,则甚不忍
欲货之,则取其利而杀其身,恐有冤之之意,常感于中(此病不已,便入因果上去。)
又因夜梦,疑若有世间所谓鬼者欲出,虽未睡觉,然心知其无,以理却之,竟无有也。
虽曰以理却之,然中心不无惊悸
若此类,则释氏之说久久,极易惑人,但先入为主可以主张
非实晓,亦安能保也。
鬼神只是气之屈伸,其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
天下岂有一物不以此为体而后有物者邪?
以此推之,则体物不可遗者见矣。
著实见得此理,则圣贤所论一一分明
不然,且虚心向平分明处别理会题目,勿久留于此却生别种怪异病痛也。
生鹅之论,只以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远庖厨之义断之,便自直截
吴才老之论亦是一意,然觉得未完
「吾必谓之学」云者,谓夫世人不知以是为学而专以讲论为学也。
「则以学文」者,谓夫世人不知修其当位之职而徒欲学文也。
意各有当,言各有指,似难以该遍论之。
伯恭论得此意甚好,谓才老之论不可不然,但其发处有病耳
诚然诚然
今日两端之论,恐亦正坐此也。
但若论文义子夏所说终是倚著一边,岂亦矫枉过直而然邪?
「乾知大始」,程子云:「乾当始物,乾以易知」。
程子又云:「乾,始物之道易」,似不以此「知」字为知崇及极高明之意。
「当」字如何形容
便是物之太始故以「当」字言之最为密切
魂,阳也,属天;
魄,阴也,属地
魂气归于天,体魄藏于地是也
聚而复散者为魂,聚而不散者为魄。
魄,非气也。
精气为物者,合气之聚而复散与夫聚而不散言也。
游魂者,专指聚而复散言也。
来教体、魄自是两物,未能深晓,更愿详赐批诲。
魂阳而魄阴,故魂之尽曰散(散而上也。),魄之尽曰降(降而下也。)
古人谓之徂落,亦是此义林少颖云然。)
今以聚而不散者为魄,恐未然
体、魄二物精气为物,犹言魂魄为体尔以此推之,更有曲折。)
仁者天下正理」,此一语与仁意义如何
此是对下文礼乐而言,非专以训仁之名义也。
大率前贤语意宽广不若今人急迫
今人见得道理,便要镌凿开却,正是心量小,不耐烦耳。
近日甚觉前日说得恶模样也。
说得如此,人尚不会,况不说乎?
此又不可废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