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方伯谟(士繇)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四
「随时变易以从道」主卦爻而言,然天理人事皆在其中。今且以《乾》卦潜、见、飞、跃观之,其流行而至此者,易也;其定理之当然者,道也。故明道亦曰「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而伊川又谓变易而后合道,「易」字与「道」字不相似也。又云:「人随时变易为何?为从道也」。此皆可以见其意矣。《易》中无一卦一爻不具此理,所以沿流而可以求其源也。
「会」以理之所聚而言,「通」以事之所宜而言,其实一也。
「或跃在渊」,九四中不在人,则其进而至乎九五之位亦无嫌矣。但君子本非有此心,故云「或跃」,而《文言》又以「非为邪也」等语释之。
九六之说,杨遵道录中一段发明传意与来喻不同,然亦未晓其说。尝谓五行成数,去其地十之土而不用,则七八九六而已。阳奇阴耦,故七九为阳,六八为阴。阳进阴退,故九六为老,七八为少。然阳极于九,则退八而为阴;阴极于六,则进七而为阳。一进一退,循环无端。此揲蓍之法所以用九六而不用七八,盖取其变也。只以此说推之,似无窒碍。龟山所谓「参之为九,两之为六」,乃康节以三为真数,故以三两乘之而得九六之数。今以一三五为九,二四为六,则乃是积数,非参之两之之谓。且若此而为九六,则所谓七八者又何自而来乎?疑亦未安。
「大明终始」,传意自明。其曰明,曰见,曰当,非人而何?更看杨遵道录中一段,则尤分明矣。天人一理,人之动乃天之运也。然以私意而动,则人而不天矣。惟其潜、见、飞、跃各得其时,则是以人当天也。然不言「当天」而言「御天」,以见迟速进退之在我尔(虽云在我,然心理合一,初无二体,但主心而言尔。)。
元者用之端,而亨、利、贞之理具焉。至于为亨,为利,为贞,则亦元之为尔。此元之所以包四德也。若分而言之,则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其体用固有在矣,恐亦不得如龟山之说也(以用言则元为主,以体言则贞为主。)。
彖词乃卜筮词,释彖则夫子推其理以释之也。以「安贞之吉,应地无疆」为卜筮之词,恐记之误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